第9章 山楂麦芽饮(第2页)

 "不是神,是科学。"我指着锅里的药材,"山楂解脂酶分解脂肪,麦芽淀粉酶分解碳水化合物,正好针对你的泡面后遗症。"

 这段插曲被程明全程记录。视频《程序员的一碗救命饮》发布后,在科技圈疯传。弹幕里满是"真实救我狗命"的吐槽。

 第二天一早,药膳馆门口排起了长队——清一色的黑眼圈it男。队伍末尾,一个穿格子衫的小伙子正对着手机直播:"老铁们看,这就是传说中的'码农续命水'..."

 产能瞬间告急。我们三人从早忙到晚,熬了八大锅还是供不应求。最后郑淮安想出妙招——卖"原料包",附详细教程,让顾客自己煮。

 "这能行吗?"程明打包着药材,"现在年轻人连泡面都煮不好..."

 "所以要教。"我手写了一份《家常消食饮指南》,从火候到饮法,事无巨细。

 意外的是,这种"半成品"模式反而更受欢迎。it公司行政批量采购,在茶水间配了养生壶;年轻妈妈们组建"煮饮群",分享改良配方;最绝的是某高校实验室,竟然用光谱仪分析煮制过程中的成分变化。

 "程教授!"实验室负责人发来数据,"我们发现您说的'蟹眼泡'阶段,酶的活性曲线确实最佳!"

 现代科技验证了古法经验。程明把这些数据做成科普视频,点击量破百万。连某国际消化期刊都发来邮件,询问详细实验方法。

 热潮中也有不和谐音。"快膳坊"突然举报我们"非法行医",理由是"宣称治疗效果"。食药监局的人上门时,我们正在后院炒山楂。

 "同志,尝尝?"郑淮安端出刚熬好的饮品,"纯食品原料,没添加任何药物。"

 检查员仔细核对了原料和工艺,最后竖起大拇指:"真材实料!比那些加泻药的强多了。"

 这场风波反而让"山楂麦芽饮"名声大噪。市消保委甚至邀请我们参与制定"药膳行业标准",重点打击虚假宣传。

 初夏时节,药膳馆举办了首届"健康饮食工作坊"。来听课的有白领、学生、退休干部,甚至几位外卖骑手——他们说自己"天天闻油烟,胃早废了"。

 我设计了简化版制作法:保温杯焖泡法。山楂干、炒麦芽、少许陈皮,开水焖一小时就能喝。

 "这不就是高级版酸梅汤嘛!"一个大学生调侃道。

 "酸梅汤只解暑,这个调根本。"我指着解剖图,"现代人饮食不规律,消化酶分泌紊乱,需要定期'重启'。"

 程明趁机推出"节气养胃日历",根据不同时令调整配方:夏季加薄荷,秋季添金桔,冬季入姜丝。

 最令人惊喜的反馈来自儿童医院。一位医生尝试用稀释版山楂麦芽饮,缓解化疗患儿的恶心症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