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8章 芡实莲子粥

清明时节,药膳馆的院子里飘着细雨。我正在整理新到的芡实,小林撑着伞跑进来:"程教授,您看这份体检报告。"

 报告上显示,83%的上班族存在脾虚湿困症状,表现为头重如裹、大便溏稀、舌苔厚腻。最年轻的受检者只有二十二岁。

 "脾主运化水湿。"我望着门外那些面色萎黄的年轻人,他们大多眼睑浮肿,舌边齿痕明显,"冷饮伤阳,久坐生湿,现代人的脾运就是这么被拖垮的。"

 郑淮安从库房搬出个竹匾,掀开纱布,一股清香扑面而来。匾中是江苏洪泽湖的"鸡头米",颗粒圆润如珠,表皮棕红带刺,咬开后露出雪白的仁肉。

 "老郑,这批芡实..."我捏开一粒,断面晶莹,"怎么这么饱满?"

 "湖里野生的。"老人用粗糙的手指搓着芡实外壳,"要等'鸡头'自然开裂才采。《本草纲目》说'芡实益精气,令人耳目聪明'。"

 程明从市场买回湖南湘潭的"寸三莲",莲肉洁白如玉,莲心碧绿如翡,轻轻一咬就渗出淡淡的清香。

 "爸,这莲子..."他剥开一颗,莲心完整,"怎么这么清香?"

 "老池塘产的。"我拿起一粒对着光,"要等莲蓬自然下垂才摘。《本草备要》说'莲子补脾止泻,益肾固精'。"

 制作从处理芡实开始。芡实需用石臼轻捣去壳,保留完整的仁肉。小林抢着要帮忙,却把芡实捣得粉碎。

 "要掌握巧劲。"我示范着,"三分力在臼,七分意在匀。"

 莲子要先用温水浸泡,再用竹签通心。程明拿着铁签要帮忙,被我拦下:"金属会让莲肉发黑,竹签才保得住原色。"

 熬粥最见功夫。紫砂锅先煮粳米,待米粒开花时下芡实,粥将成时入莲子。火候要"三滚三焖"——大火催融,小火养味,反复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