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善若水,寻安闲散猫咪
第216章 薄荷绿豆糕(第2页)
蒸糕最讲究火候。竹制蒸笼先垫新鲜荷叶,倒入糕浆。灶火要\"三嘘三吸\"——猛火催香,文火定形,余火收味。
\"为何不用铜笼蒸?\"小林看着我们往灶里添樟木。
\"竹笼性凉。\"我调整着火候,\"《考工记》说'竹器蒸食,得清凉之气'。\"
前厅传来烦躁的抱怨声。我出去一看,是位面红耳赤的少年书生,正扯着衣领扇风:\"入夏以来...头目昏沉...咽喉肿痛...\"
我注意到他舌尖红点和额角汗珠:\"可是贪凉饮冷?\"
他苦笑:\"备考苦读...终日...冰水不离手...\"
典型的心火上炎。我切了块刚出笼的薄荷绿豆糕:\"慢慢品,需含化。\"
糕体碧绿如玉,绿豆的清香与薄荷的凉冽相得益彰。书生含了片刻,忽然长舒一口气:\"这清凉...竟像儿时...母亲给含的薄荷糖...\"
\"辛凉泻火。\"我温声解释,\"绿豆解毒,薄荷散热,最宜夏月食用。\"
半盏茶后,他摸着咽喉讶然:\"奇怪...这灼痛...竟消了些...\"
这段插曲被小林绘入《江南消夏录》。最惊喜的是位从钱塘来的老郎中,他带着医案来讨教:\"此糕正合书生心火上炎之症。\"
次日,药膳馆来了几位赶考的学子,个个面红耳赤。为首的老廪生摇着蒲扇:\"这些后生...苦夏难熬...文章都写不下去...\"
\"试试这个。\"我端出改良版,添了少许金银花露和淡竹叶,\"清心消暑糕\",午时含服最佳。\"
旬日后回访,烦热、咽痛、口疮皆见轻减。最显效的是位长期口舌生疮的寒门学子,竟能安坐读书三个时辰。
\"这不合医理!\"某位太医署的院使摇头,\"区区米糕,怎能清心火?\"
\"江南读书人,自有一套消暑之法。\"我翻开《儒门事亲》,\"《食疗本草》说'绿豆解热,薄荷醒脑,一清一透也'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