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这世界真是小啊!

 “好。”侍从点头离开。

 趁此间隙,老内史煮了壶茶。不一会儿,匠人到了。

 “见过两位大人。”匠人行礼。

 “给吴先生做一个照身帖。”老内史吩咐。

 “明白。”匠人取出工具,“不过得问清楚些情况。”

 “请讲。”吴巨回应。

 “姓名?”

 “吴巨。”

 “出生日期?”

 “昭襄王三十九年十二月二日。”

 老内史忽然看向吴巨,有些惊讶。

 昭襄王三十九年的生人,那现在才十九岁啊?这位医术大家未免太年轻了吧。

 “籍贯?”

 “秦国郿县。”

 “职业?”

 “嗯,就写医者好了。”

 一番问答后,匠人说道:“大人请稍等,正面给我看看,我要在帖上刻您的模样。”

 “让您费心了。”吴巨点头。

 照身帖如同后世的身份证,虽防伪技术不如现代身份证,但管理严格得多。

 比如百多年前,商鞅被冤枉谋反,逃到边境投宿。客栈老板不知他是商君,见他没带照身帖,就告诉他商君法令中规定,无照身帖者视作奸细处决,而店主收留无证者也会连坐。由此可见,没有照身帖,在秦国寸步难行。

 “有这样的律法,难怪秦国能在孝公时期崛起,与六国抗衡而不败。”吴巨暗自感慨。

 这时,老内史递上一杯茶,随后问道:“不知吴先生接下来要办何事?”

 听闻老内史的话,吴巨思索片刻,开口说道:“这事恐怕有点棘手。”

 “我想在咸阳城外购置一处庄园,至少能容纳五百人,越大越好。”吴巨说道。

 这处庄园主要用于安置从岐山带来的五百多名侍卫,他们需要居住的地方以及日常训练的空间。

 虽然住在吴府也可以,但吴巨并不打算这样做。

 咸阳既是子楚的地盘,也是秦国的都城。五百多名侍卫进城不太合适,即便子楚同意,吴巨也不会这么做。

 此外,在城内操练也不方便,而且吴巨还有其他计划不适合在城里进行。

 基于这些原因,购置一处庄园显得尤为重要。

 听到吴巨的第二个请求,老内史陷入了沉思。能够容纳五百人的庄园可不是个小工程,尤其是吴巨还强调越大越好。

 即便吴巨不主动提出,这样规模的交易也需要经过内史批准并签署文件。

 因为这里是京畿重地,一处庄园或府邸可能被视为屯兵之地。

 “不知我能否冒昧询问,您购买这处庄园的用途是什么?”老内史直截了当地问。

 “咸阳是个不错的地方,我想在此长期居住。另外,我从岐山带来了五百多名侍卫,想买个庄园安置他们。”吴巨坦率地回答,这并不是什么秘密。

 “明白了。”

 老内史听后对吴巨更加认可,也减少了一些疑虑。

 “我会向大王汇报此事,如果他同意,我会为您挑选一处合适的庄园。”老内史爽快地说。

 吴巨拱手致谢:“多谢内史费心。”

 “不用客气。”

 这时,匠人已完成画像制作。

 “啪”的一声,公章落下。

 一张全新的照身帖制作完成。

 “大人请收好。”匠人双手递上照身帖。

 “辛苦了。”吴巨接过照身帖,微笑着点头。

 匠人离开后,吴巨与老内史闲聊至中午。老内史邀请吴巨共进午餐,却被以家中已备饭为由婉拒。

 老内史送吴巨到官衙门口,承诺若有消息会第一时间告知。

 两人就此告别。

 原以为至少要等上几天,谁料到下午时分,吴巨再次接到老内史的通知,邀请他去官衙一趟。

 于是,吴巨与章邯一同前往官衙。在官衙门口,他们又遇到了老内史,李腾也在旁边。

 “吴卿。”老内史和李腾拱手行礼。

 “内史,中尉。”吴巨与章邯回礼。

 “大王答应了,只是政务繁忙,无法亲自陪您去那座庄子,特命我代劳。”老内史笑着说。

 “内史事务繁多,还费心操持我的小事,实在让我惭愧。”吴巨说道。

 “小事罢了,何必客气,吴卿请进。”

 “有劳。”

 两人乘坐两辆马车,驶向城外。

 让吴巨惊讶的是,给老内史驾车的人竟然是李腾。看来这两人关系非同一般。吴巨稍感意外,但并未多想。

 不久,四人抵达城外。一片密林之中隐藏着一座规模庞大的庄子,青砖黛瓦,依山傍水,但由于周围荒无人烟,显得有些冷清。

 “这个地方怎么样?”老内史笑着问道。

 “很好。”吴巨坚定地点点头。这个地方宽敞又安静,完全符合他的期待。

 李腾上前打开大门的锁:“各位请进。”

 四人进入庄内。庭院宽敞明亮,只有鸟鸣与风声作伴,显得格外宁静。树木和杂草肆意生长,虽然杂乱无章,却充满生机。

 厅堂和院落里空无一物,连家具装饰都看不到。

 “此处坐北朝南,依山傍水,视野开阔,别说五百人,就是八百人也能轻松容纳。”老内史介绍道。

 小主,

 吴巨点头表示认可,他已经心动了。这么大的庄子用来安置五百侍卫再适合不过。

 “这座庄子是昭襄王时期悼太子建造的,但没有完工。悼太子去世后,孝文王怀念,推倒旧址重新修建,希望按原设计完成,但最终也没能如愿。”

 最终,大王继承先人的意愿,在数月前完成了修建。然而,由于无实际用途,此处便一直闲置。老内史向吴巨详细讲述了这座庄子的来历。

 “跨越了三代秦王啊……”吴巨感叹。

 虽然听起来年代悠久,但实际上时间并不长。老内史提到,孝文王曾将旧地基清除,相当于重新建造。如此算来,从工程开始到完工,最多不过两年。

 而且,这里从未有人居住,完全是全新状态。

 作为秦王室的作品,其质量自然毋庸置疑。

 “这样说来,这庄子承载着悼太子和孝文王的遗愿,大王同意出售吗?”吴巨有些疑惑地问道。

 “大王认为,交给吴卿使用能让这庄子发挥作用。悼太子和孝文王都是宽厚之人,若在天有灵,定会感到欣慰。”老内史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