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章 引人注目(第2页)

 “吴卿果然不愧是才子,这话很有意境,若挂在酒肆倒是个妙招。”吕不韦笑道。

 “吕相也是闻名七国的商人,做生意这点心思自然少不了。”吴巨也笑了。

 两人互相夸赞一番后,推开院门进入。

 只见数百坛烧刀子整齐排列在地上,每坛都有成人双臂环抱般大小。

 吴巨这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,五套大型蒸馏设备同时运转,生产出上万斤烧刀子。

 “要不要试试货?”吴巨问。

 “当然。”吕不韦点头回应。

 吴巨打开一坛酒的泥封,浓郁的酒香立刻弥漫开来,两人同时嗅到了香气。

 随即,他拿出一个海碗,倒满递给吕不韦。

 吕不韦接过海碗,尝了一口,舌尖立刻感受到强烈的辣味,他吸了一口气,看着碗中的清澈液体赞叹道:“就是这个味道!”

 “既然这样,吕相是否考虑购买?”吴巨笑着提议。

 “不急,让我先喝完。”吕不韦说。

 吴巨沉默片刻。

 吕不韦喝完最后一点,走出酒窖后问道:“这烧刀子,吴卿打算卖多少钱?”

 “五贯两斤。”吴巨回答。

 这个价格是他反复斟酌后的结果,比市面上大多数酒高出许多,甚至可以说离谱,但烧刀子的质量确实远超其他酒品。

 “五贯两斤……”吕不韦摸着下巴思索。

 时间慢慢流逝,吴巨以为定价过高时,吕不韦却摇头说:“比我想的稍低,但也能接受。”

 吴巨微微一笑,说:“卖给吕相的话,就按四贯两斤成交。”

 “好!”吕不韦拍案表示赞同,随后好奇地问,“那么,这烧刀子的成本是多少?”

 “成本……不少,具体数额属于商业秘密。”吴巨严肃地说。

 他当然不会告诉吕不韦,这些烧刀子其实是从一批已酿好的酒中通过蒸馏和调制而来,即便说了也没关系,因为蒸馏技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学会的。

 吴巨没说,吕不韦也没追问,于是话题转向了另一个重点——独家代理权。

 根据之前的协议,秦国境内的销售由吴巨负责,而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六国的业务全权交由吕不韦处理,这当然不是无偿的。

 “一国两迁金,怎么样?”吕不韦提出建议。

 “价格没有问题,但期限有些棘手,总不能用两迁金就将永久代理权卖给吕相您。”吴巨沉吟道。

 烧刀子绝对不愁销路,这无疑是一桩极为赚钱的交易,之前秦国朝臣的热烈追捧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。

 吕不韦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,自然也看到了烧刀子所带来的巨大利润,因此才敢于大胆谈这笔生意,甚至愿意投入资金争取独家代理权。

 “当然不会是永久的,两迁金换两年期限,若两年后续签,吴卿需优先考虑本相,这样如何?”吕不韦面带深思熟虑的笑容。

 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商人,这种优先选择权的设定在这个时代已运用得炉火纯青。

 这对吴巨来说也是有利无弊。

 “可以。”吴巨干脆地答应下来。

 “那么利润分成比例是多少?”吕不韦追问。

 显然,拿到独家代理权后,六国的收益不可能全归他所有,吴巨仍需从中分得一部分。

 “四成。”吴巨回答。

 “不行,三成。”

 “三成半。”

 “成交!”吕不韦开怀大笑,“和吴卿谈生意真是痛快。”

 两人端起茶杯各自饮了一口,接着继续商议。

 “那么吴卿打算每月向本相供应多少斤酒水?”吕不韦问道。

 吴巨举起两根手指。

 “两万?”

 “想什么呢,是两迁。”

 “是不是太少了?”吕不韦皱眉。

 “物以稀为贵嘛。”吴巨摊手笑道,“再说我才刚开始,产能有限,这个月两迁斤能全部卖完的话,下个月就能增加到五迁斤。”

 “行啊。”吕不韦点头表示同意。

 随后两人又讨论了一些具体细节,随即吴巨拿出纸笔,开始起草一份契约。

 吕不韦果然名不虚传,即便在遇见子楚之前便已是声名远扬的大商人,久经商场,经验丰富。在他的建议下起草的这份协议几乎与后世的合同相差无几。

 不仅明确了每坛酒水的重量及质量要求,还在契约中详细注明并解释了吴巨所称的独家代理权。

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老奸巨猾。

 平日里看不出吕不韦有太多心思,因为他和吴巨之间并无直接的利益冲突。一旦涉及利益,便能看出这位秦国丞相的心机深沉。

 契约还未完成时,吕不韦已皱眉开口:“吴兄,你不打算卖这种纸吗?这可是能带来巨大财富的东西啊!若是流通开来,天下士人都会争相追捧,定能取代竹简和绢帛成为主流。”

 最近咸阳城内盛传,吴巨手中有一种洁白轻薄如蝉翼的纸,名为纸,便于书写。因此这段时间不断有人拜访吴府,想一探究竟。

 “卖吗?”吴巨轻抚纸张,最后摇头道:“本有此意,但目前还不行。这东西我还未完全弄懂。”

 纸的制作周期长,冬季更是不易操作。

 而且这东西也不必急于出售。

 “好吧。”吕不韦点头同意。

 “不过毛笔可以试试推广。”吴巨思索片刻后说道,毛笔技术要求不高,关键是抢占市场。

 “这个主意不错。”吕不韦立刻兴奋起来。

 毛笔在咸阳城中也颇有名气,但流传的数量比纸还要稀少,仅有吴巨、魏磬、子楚、成蛟四人拥有,此外他还赠送了吕凝、吕不韦以及少数官员,总计不过数十支。

 “过几天我就加大毛笔的生产量。”吴巨长舒一口气,签下契约的最后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