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章 太子之争(第2页)

 回想初见之时,成蛟不过是表露些许叛逆之意,似个稚气未脱的孩子;不到一年光景,他的心智已成熟不少。

 小主,

 吴巨经过长时间观察,多次试探成蛟的政治才能,最终得出结论:他远远不及格。若非顾虑评价过于极端,他甚至会直接给出零分的判断。

 成蛟虽继承了父亲子楚的部分才干,显得机敏,但在治理国家和管理军队方面却表现 ** ,尤其军事才能更是逊色于政务。在乱世中,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强大的文武能力,而在这方面,成蛟几近空白。

 吴巨偶尔怀疑,成蛟是否将治国治军的潜力都倾注到了文学创作之中。尽管成蛟有专门的老师教授礼仪、音乐、射箭、驾车、书法、算术等科目,但那些教育者对此也只能摇头苦笑,显然认可这一观点。

 成蛟本人也清楚自己的短板,这也是他对太子之位毫无兴趣的重要原因。然而,他对继承权逐渐淡漠的态度,与他的师父也有莫大关联。历史上的长安君成蛟已彻底转变,不再对权力抱有执念。

 “我听说那位兄长年纪轻轻便才华横溢,即便身处异乡仍无法掩盖光芒。或许他才是更适合继承太子之位的人选。”成蛟坦然承认。

 “嗯。”吴巨点头回应,目光却转向了赵国的方向。

 三川之战后,子楚通过朝臣与各国使者展开交流,明确彼此立场,这对未来七国局势至关重要。使者们此行的目的之一便是为此铺路。燕国因刚结束与赵国的鄗代之战,暂时无力对外扩张,新任相国将渠借此机会向秦国示好,并再次向赵国表明和平意愿。

 韩国和魏国在三川之战后已无力也无意继续参与争霸。齐国的齐王建缺乏雄心,不思进取,沉迷享乐,实际掌权的君王后也极少对外用兵,仅专注于维系与各国,特别是秦国的关系。此次合纵行动,齐国始终保持沉默,绝不会轻易介入战争。

 楚国若不行动则罢,一旦出手,目标必然是秦国。然而当前秦楚关系尚可,楚国主动出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不过,这种和平局面只是暂时的。楚国深知秦国统一六国的野心,因此一方面与秦国保持友好,另一方面与其他五国互通有无。

 卫国作为唯一的弱小国家,是魏国的附属国,夹于魏国与齐国之间,既无能力也无意参与争霸。他们在夹缝中求存,只求自保,对魏国绝对服从,同时对秦国也极尽逢迎。

 稍具远见的人都能预见,接下来的战争将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对决。三晋中的韩魏两国因战事元气大伤,无法支援赵国;赵国虽然在鄗代之战中取胜,但亦有所损耗,此时正是秦国攻打赵国的最佳时机。

 回到韩魏问题上,秦国与这两国的谈判尤为重要,核心议题是赔偿事宜。赔偿金额已经交付,但约定的十座城池和六座城池却迟迟未有下文。

 韩魏使者对此避而不谈,一味推诿称不知情或不了解具体情况。秦国对此并不急于求成,最多是加大催促力度。

 这种情况并不罕见。韩魏当然不会拒绝履行承诺,但他们希望将损失降至最低。城池固然不舍,最终仍需割让。这些城池是他们多年经营的心血,价值远超赔偿金,因此他们不愿轻易放弃,而是采取各种手段削弱这些城池的价值。

 具体措施包括将城内百姓尽量迁移,破坏重要作坊,转移城中钱库与武器,加固邻近己方的城防并在周边增派兵力等。简而言之,得不到的东西就选择毁掉,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。

 秦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,想要推倒城墙的想法显然不切实际。这些都是大家心里明白的小手段,完全阻止是不可能的,除非直接发兵攻占城池。但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,只要对方的行为不过分,也就默认了。

 预计这几座城池至少要到正月过后,二月底才能交接。东周那边则不会采用这种方式,毕竟国都已经 ** ,损失已成定局。不过东周也有一些进展。

 子楚派往东周的使者不仅带着贺礼,也带有监督之意。接下来的几个月,秦国会不断向东周派遣官员和军队,逐步接管八座城池。

 五天后,各国使者完成使命返回。随后,各地郡守、郡尉以及边境将领也结束了述职,启程返回驻地。

 这段日子,吴巨与他们相处融洽。临行前,他送给每人一车烧刀子。尽管如此花费令他心疼,但他知道这些钱必须花,这些人都是值得结交的。特别是蜀郡太守李昱,吴巨特地赠送了一个火锅和许多火锅底料,并介绍了一些蜀郡常见的食材。

 得知以后能经常享用火锅,李昱十分高兴,临别时承诺下次进京一定带上蜀郡特产回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