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章 比较(第2页)

 盐商对吴巨了解这一点并不惊讶,打听一下就能知道的事情。

 他们也曾考虑过有一天毒盐经处理后可食用,因此购置了几座盐矿以防万一,毕竟价格不高,买几十座对他们来说不算难事。

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但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,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,如此突然,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。

 “我这里有一份大王的旨意,也是大王与我商定的计划书。”吴巨取出一本书册。

 盐商大惊,急忙起身到厅中站成一排,俯身拱手准备接旨。

 首位的李大有心中忐忑,忽然觉得手中多了些分量,抬头一看,侍女已从吴巨手中接过旨意递给他。

 李大有再次拜谢,将身体弯得更低。

 随即翻开册子,其他十一盐商也围了上来。

 “协议方提供粗盐,公司负责提炼精盐,协议方可销售精盐,但不得在秦国境内贩售。”

 盐商听罢前半段,眼中闪过一丝亮光。

 销售精盐,这个主意不错。

 然而最后那句又让众人陷入沉思。

 不得在秦国境内贩盐,意味着只能在六国和关外交易。

 看来离开故土是不可避免的了,六国和关外将成为他们的主要市场。

 “公司会从中抽取两成利润,其中一成作为加工费,另一成作为抽成,另外还需向秦国官府缴纳两成费用作为税务。”吴巨补充道,“若你们同意此协议,就将成为官府认可的盐商,奉旨贩盐,只需缴纳两成盐税。”

 盐商们听到这里,目光顿时变得明亮起来。“奉旨贩盐”听起来确实很有吸引力。

 从现有情况来看,这项协议非常清晰。盐商不能再卖粗盐,至少不能在秦国境内售卖。大王希望借助盐商的力量,将精盐销往六国,以获取更大利益。

 原本这件事该由吕不韦负责,但他虽涉足盐业,却难以迅速将精盐推广至全国。按他的计划,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,才能在七国的大城市站稳脚跟,而后续工作则需要更多时日。

 然而,吴巨、吕不韦和子楚君臣三人认为三到五年时间过长,决定立即行动。于是这份协议被迅速拟定。

 吕不韦认为,彻底打压盐帮并非良策,一旦解散,可能导致大量人员失业及其他问题。不如利用他们的资源和人脉,发挥其优势。

 盐商背后有着庞大的盐帮系统,不仅经验丰富,还拥有充足的人力。让他们前往六国“奉旨贩盐”,可以快速建立销售网络。

 更重要的是,无需担忧这些盐商会反叛。因为他们手中的精盐来自吴巨,本质上只是经销商,必须听从吴巨安排。

 至于他们是否会 ** 精盐提纯的方法?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。即使把蒸馏设备摆在他们面前,他们也无从下手。实际上,提纯步骤分散且严格保密,连粮油厂制盐部主管都不清楚原理,只是按照既定流程操作,更别说这些商人了。

 吴巨和吕不韦早已将这帮盐商掌控得服服帖帖,他们对整个流程一无所知却已被安排妥当。想到贩卖精盐的高额利润,盐商们眼中闪烁着贪婪。李大有注意到他们的神情,叹了一口气,这些人还未了解情况便已开始盘算利益。

 他最关心的是加盟费的具体数额,翻过一页后,数字清晰地映入眼帘——“五百万贯”。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,即便换成黄金也有整整一万两。这笔巨款就连秦国首富吕不韦也难以轻松拿出。

 李大有沉思片刻,认为虽然金额庞大,但以盐商的财力并非无法承担。作为京畿地区数一数二的大盐商,他的资产远超此数。他估算这笔费用约占自己家产的五分之一。

 “吴卿,这加盟费是否过高?”万老板试探性地问道。其他盐商附和,建议适当减少。然而,吴巨轻笑一声,“还想讨价还价?”盐商们顿时哑口无言,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资格与他谈判。

 李大有摇头表示无奈,这些盐商的小聪明在吴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随后,吴巨递出一本账册,展示大秦粮油店的营业数据。顾老板接过账册,只见首日总营业额赫然写着“五万三千八百余贯”。

 “嘶!”

 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。

 单是咸阳一城,一天的收入就有五万贯,加盟费却只需五百万贯?

 这样一比较,五百万贯好像也并不算多了。

 李大有迅速计算了一番,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利润空间,举手说道:

 “我加入!”

 盐商们的议论声戛然而止,他们盯着李大有,一脸震惊。

 “好!有胆识!”吴巨笑着竖起大拇指。

 盐商们怒视着李大有,心想不是说好异父异母的兄弟吗?怎么转眼你就抛弃兄弟了?

 李大有充耳不闻,爱谁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