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0章 引荐一位师傅(第2页)

 吴巨转身时注意到身后没有黑板,教书先生立刻心领神会,递上了笔墨纸砚。吴巨沉思片刻,提笔写下两句诗:

 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”

 “你们能理解吗?”他问教书先生。

 “能,能!”教书先生点头称赞,“果然名不虚传,吴公子出口成章,随手挥毫便是流传千古的佳句。”

 “替我向孩子们解释一下。”

 “好的。”

 教书先生展开字幅,面向学生,说道: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,宝剑之所以锐利,是因为经过了打磨;梅花之所以芬芳,是因为熬过了寒冬。它告诉我们,只有经历磨炼才能有所成就。大家都听清楚了吗?”

 “听清楚了!”

 孩子们齐声回答。

 “这是吴公子给你们的忠告,希望你们铭记于心,并将其付诸实践。”

 “吴卿,这幅字挂在教室里如何?”教书先生满怀期待地问。

 “可以,就交给你安排吧。”吴巨答道。

 待吴巨离开,将课堂归还给教书先生后,自己并未远去,只是轻轻叹了口气。此事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解决,既然开始了,就必须做到尽善尽美。

 这八百名孩子的分量,比魁首近卫的负担更重。魁首近卫不过是吃饭、休息和训练,而这些孩子是未来,教书育人绝非儿戏。

 “八百个孩子滞留山庄非长久之计。”吴巨揉了揉额头,“章邯,你去一趟家具公司,让施工队建所学校。”

 “学校?”章邯有些疑惑。

 “学堂或学宫都行。”吴巨解释。

 章邯点头,“明白。那选在哪里?要隐蔽吗?”

 “不用隐秘,我是在培养心腹,不是 ** 。选址就在吴家庄吧。”吴巨稍作思考。

 若要建校,教室与宿舍是必需品,除此之外……

 吴巨沉思片刻,决定回去再拟定详细方案。

 “学校建成后,务必严加看管,禁止外人进入,也不要挂匾。”吴巨强调,他不想让任何人对这些学生心生觊觎。

 章邯点头,摸了摸下巴,“匾额……名字还没定呢。”

 “名字?”

 吴巨皱眉,确实需要取个名字。

 “日后若有黄埔,我便效仿。这学校叫青囊学宫如何?”

 “青囊?”

 章邯与司马欣反复念叨这个词语后,表示认可:“是个好名字。”

 青囊原指装医书的布袋,用在学校的命名上颇为贴切。即使抛开意义,单看字形也显得文雅深邃。

 “就这样定了,青囊学宫在校内设匾,校外依旧低调行事。”吴巨最终拍板。

 教室里,先生讲完课,宣布:“下课。”

 先生走出教室,唤道:“吴卿。”

 “下课了吗?”

 “正是。”

 吴巨探头进教室,见学生们紧张地坐着,不敢动弹,显然是因为他们在门口。

 “该做什么就做什么,别总绷着。”吴巨对学生们说完,拉过先生到一旁。

 学生们陆续离开教室,有的结伴去洗手间,有的互相追逐玩耍。

 吴巨提及筹建青囊学宫的事。

 “这是好事。山庄主要是习武之地,学生们留在这里确实不妥。”先生边说边留意章邯和司马欣的表情。

 “我也这样认为。”吴巨点头。

 “还有一事请教,不知能否赐教?”先生拱手问道。

 “直说无妨。”吴巨回应。

 “您所说的考试具体指什么?”先生询问。

 吴巨愣了一下,拍了下头。

 疏忽了,科举制度要到隋唐才出现呢。

 正好一会儿去找子楚,顺便也聊聊这个,这是个厉害的手段。

 “简单来说,就是出张卷子,学生依次答题,每题有固定分值,答对得分,答错不得分,最后算总分,假设满分一百。达到某个标准,例如六十分,即为合格。”吴巨详细解释了考试与试卷的概念。

 “原来如此,听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。”

 先生恍然大悟:“此法甚妙,能检测学生是否真懂了。”

 “没错,我在学宫计划每月小考,半年大考,还有寒暑假……”

 吴巨一口气介绍了课程、作业等许多概念,后来先生不得不拿笔记录。

 “吴卿今日所言让我受益匪浅,特别是‘作业’这个词,太好了!”先生赞叹道。

 吴巨轻轻摸了摸鼻子。

 他未曾料到自己会成为家庭作业的开创者,未来或许也会像过去那些被学生指责的诗人、数学家和科学家一样,成为众矢之的。以他目前的成就来看,日后教科书中定有不少篇章出自他的手笔。

 吴巨莫名浮现出这样的念头。

 “要做到这一切不容易,我无法事事亲力亲为,所以打算交给你去完成,有信心吗?”吴巨问道。

 “有!”教书先生赶紧点头,特意提高声音展现决心。

 即便没有信心,此刻也只能硬着头皮上。

 吴巨满意地点点头:“我会安排人协助你,尽快搭建起青囊学宫的基本架构。”

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