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章 风起云涌(第3页)

 "如今东周已灭,我国疆土扩大,此为大喜事。大王消灭东周,堪称丰功伟绩,更是登基后的首场大捷,必将流芳百世。臣斗胆建议,应举行盛大祭祀!"

 子楚本就心情愉悦,被一番吹捧更加高兴。

 哪个君主能抗拒这种溢美之词呢?

 子楚虽仍保持冷静姿态,但言语间难掩兴奋:"祭祀?有趣,诸位怎么看?"

 "臣同意!"

 "臣也同意!"

 朝堂之上,又有十余名官员相继出列。

 见众人纷纷附和,子楚愈发认为此事确有必要,便转向奉常扬煊问道:“扬卿,你有何见解?”

 扬煊姓氏罕见,名为煊。作为九卿之一,掌管礼仪事务,此议题无疑需要听取他的意见。

 扬煊听后环顾四周,略加思考,拱手说道:“依老臣所见,祭祀确需进行,只是规模方面——”

 “自然应盛大!”另一官员打断道。

 不知何处传来一句:“国力强盛且获大捷,祭祀规模理应与功绩相当。”

 “同意!”有人附和。

 身为奉常,扬煊负责礼仪,在礼崩乐坏之际,他虽希望国家与子楚重视礼制,但也明白身为臣子的本分。他当即反驳:“此举实属不当,既已建功立业,更应自省约束,如此大肆铺张实为劳民伤财,恳请大王三思。”

 “怎会是劳民伤财?”

 几位礼官再次争论,扬煊寸步不让。

 朝堂上顿时唇枪舌剑,直至口水四溅。

 子楚头疼不已,出面调停:“诸位爱卿各执一词,祭祀固然重要,但扬卿亦有道理,不可过于奢华。孔子云,凡事应依礼行事,只需符合礼法即可,过度扩大规模实无必要。”

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话毕,他挥了挥手:“此事就此定夺,下朝后再议,现先行处理其他事务。”

 此言一出,扬煊等人互望一眼,退回队伍,闭口不言。

 吴巨见状满腹疑虑。

 又要举行祭祀?

 这不是刚结束不久吗?

 啊,那是五个月前的事了。在他从未参与过的吴巨眼中,这般频次已算高频率。

 然而在当时频繁祭祀的大环境下,实则并不算频繁。

 下朝后,他与司仪刘轶一同离开朝堂。

 如今的司仪并非后世主持婚礼的那种人,而是真正的官员,掌管礼仪之事,虽不专管祭祀,但也有所了解。

 刘轶与吴巨关系尚可。两人同行时,吴巨询问为何要举办此次祭祀。

 “必须办!按礼法,战前战后皆需祭祀。自周朝衰落,礼乐崩坏,祭祀虽不再流行,但打了胜仗后祭祀还是必要的。”刘轶答道。

 “我刚才听大王与大臣们说,这次规模会很大?”吴巨问。

 “是的。”刘轶点头,“这是大王登基后的首场大捷,灭了东周,无论东周大小,都是正式之国,国库充裕,规模大些也说得过去。”

 吴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“有道理!”

 “好了,回头再说,大王很快会召我们商议祭祀事宜,我先走了。”

 “好,改天请你喝酒。”吴巨说。

 刘轶欣然答应,随即离去。

 吴巨并未将祭祀放在心上,与几位熟识的大臣打过招呼后便回府了。

 两天后,传来消息。

 礼官们的提议得到了子楚的认可,决定扩大祭祀规模,但严禁铺张浪费,适度放大即可,以展现大国实力。

 祭祀地点由蕲年宫移至咸阳郊外,原计划在咸阳附近,但有人建议再向东挪一些,以祭奠三川之战中阵亡的将士,同时彰显东进之意。议定后,选定在渭南城外,位于咸阳与函谷关之间,距离不远。

 据说还要将九鼎运过去,这无疑是大手笔。

 吴巨曾亲眼见过九鼎,重达千斤,搬运不易。

 不过当初从洛阳迁至咸阳时,八百余里的路程都完成了,现在不过是搬到咸阳城外,最多两百里,应该不成问题。

 ……

 咸阳城外。

 苏先生瞥了一眼刚收到的消息,随即把纸烧掉,转身对竹沥说道:“走吧,该去迎接我们的强援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