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7章 众人瞩目的焦点

 近两年来,秦国的进步可谓突飞猛进,各个行业都在蓬勃发展,这一切都源于吴巨入仕秦国。

 就连韩相张平等六国之人,也希望将吴巨引荐至秦国,因为他的贡献实在巨大,已成众人瞩目的焦点。

 不过此时的孔臻无暇思考政治,他合上书本,突然对冉悟提议:“冉悟,不如我们暂不返回曲阜如何?”

 冉悟疑惑:“不去曲阜?那去哪里?”

 “去楚国拜会荀师和韩非,顺便告诉他们关于纸张和书籍的消息。再说,我们也许久未见,再去稷下学宫拜访姜夫子,最后再回曲阜。”孔臻兴致勃勃地说道。

 临淄、曲阜、兰陵相距不远,此行不会耗时太久。

 冉悟思索片刻,欣然应允:“好!”

 大梁离荀子所在的兰陵大约八百里,孔臻和冉悟决定后,向东行进,不到十日便抵达兰陵县。

 楚国,兰陵县。

 自荀子辞去稷下学宫祭酒之职后,他便离开了齐国。

 当时,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率军北伐灭鲁,吞并鲁地,其中包括兰陵。

 春申君与荀子交情甚笃,对其学问极为推崇,于是邀请荀子到兰陵担任县令。

 荀子不负众望,因为他所学并非空谈,而是极具实用价值的学问。

 荀子任兰陵县令数载,将此地治理得井然有序。他以礼法并举的方式治政,使兰陵呈现出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。此外,因其个人身份,兰陵成为儒学的重要中心,“兰陵多学”之名远扬,与临淄、曲阜并列为儒家三大基地,吸引了众多儒生聚集于此。

 不仅限于儒生,荀子的独特学术风格——“儒家却不全然是儒家”,吸引了来自不同学派的学者来访。……

 孔臻和冉悟牵马漫步于兰陵的大道上。自荀子离开稷下学宫后,这并非他们首次前来拜访,上次大概是在半年之前。

 半年时光匆匆流逝,兰陵变化不大。二人未作过多停留,直奔荀子府邸。门房依旧,一眼认出两人,便引领他们入内。在仆役的带领下,孔臻和冉悟来到书房,向案后白发苍苍的老者深施一礼:“荀师安好!”

 按辈分与资历,二人理应尊称荀子为师,而韩非则为同门师兄妹。

 荀子稍感惊讶,问道:“你们为何突然造访?我听说你们最近西行许久?”

 “正是如此。返程之际思念先生,故特来探望。”孔臻答道。

 荀子正色道:“游子归乡,理应回家拜见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心。”

 孔臻莞尔一笑:“先生教导得是,只是曲阜与兰陵南北相隔,又分别隶属齐楚两国。若先赴曲阜或临淄,再折返兰陵,反而绕远路,不如先到兰陵,再一路北上更为方便。”

 荀子点头,不再多言,这种小事无需深究。

 “不知先生近来身体可好?”冉悟关心地问。

 “老样子。”荀子摇摇头,轻描淡写地说,“年岁渐长,不能如年轻时那般健壮,这很自然,不必太过苛责自己。”

 孔臻无奈地笑了笑,荀子一如既往地不在意自己的身体。

 “确实该减少些操劳。”冉悟劝慰道。

 荀子身为兰陵县令,事务繁忙,这一点显而易见。尽管如此,孔臻和冉悟此行显然并非只为探望荀子或与非儿叙旧。

 荀子并未深究,而是直接询问二人来访的真实目的。“这一趟前来,其实有一件重要之事想与您商议。”孔臻的话音未落,门外传来些许动静。

 两人循声望去,只见门外站着两个身影:一个是身形挺拔、容貌英俊的青年男子;另一个则是矮小稚嫩的孩子。前者正是久违的韩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