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1章 多么宏大的市场啊(第2页)

 他在桌边翻找书稿,最终目光停在一个厚重的册子上。册子封面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字:《封神演义》。

 《封神演义》虽非完全脱离历史,但其所反映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。它是关于商周时期的故事,如今已是战国时期,八百年过去,有何不可书写?

 《封神演义》提到西方教,这与吴巨的想法不符,但他认为既然《西游记》已描绘了佛教,也就无法更改,索性继续创作。

 小主,

 《封神演义》与《西游记》有不少共同点,如玉帝、李靖、哪吒等角色,以及佛道两家的描写。因此,后世视二者为“洪荒宇宙”的重要部分。

 《西游记》先行,《封神演义》随后,恰好可以串联起来。吴巨知两者创作无直接联系,但这个时代的人会视封神为西游的前篇,可延续部分兴趣。

 如此一来,可谓完美。

 吴巨沉思片刻,说:“佘信。”

 正在喝茶的佘信猛然起身:“吴卿。”

 “这是新故事,看看如何。”吴巨递过书稿。

 佘信双手接过。

 “封神演义……演义?”佘信思索书名。

 “演义即以历史为基,修改增补而成的章回体小说,《西游记》亦属此类。”因当时无此词,吴巨解释其意。

 “明白了!”佘信点头,环视四周。

 吴巨示意:“不急,坐下细看。”

 他尚未完成《封神演义》,共百回,仅写了十二回,故读来迅速。

 佘信应声坐下,开始阅读。

 开篇是一首七言诗:

 “混沌初分盘古先,太极两仪四象悬,

 子天丑地人寅出,避除兽患有巢贤。

 燧人取火免鲜食,伏羲画卦阴阳前,

 神农治世尝百草,轩辕礼乐婚姻联。

 少昊五帝民物阜,禹王治水洪波蠲,

 承平享国至四百,桀王无道乾坤颠……”

 下面的诗句列举了商纣王的罪行后,话题一转,提及姜子牙、文王姬昌、武王姬发等西岐人物,简述了大战经过。

 最后以一句:

 “牧马华山示偃武,开我周家八百年,

 大白旗悬**首,战亡将士幽魂潜。

 天挺人贤号尚父,封神坛上列花笺,

 大小英灵尊位次,商周演义古今传。”

 收尾。整首诗共六十句,概述了本书故事。

 佘信心中一震:“原来是商周时期的故事?”

 顿时更加感兴趣,同时隐隐觉得:虽然《西游记》当前最为流行,但这本《封神演义》或许并不逊色!

 主要原因是佘信认为,仅仅知道此书是商周背景,就已经足够吸引人继续阅读。

 这很正常。

 对吴巨而言,西游与封神都是半虚构作品;

 但在佘信看来,封神为半虚构,西游则是完全虚构。

 换个说法:

 对于吴巨,封神的商周和西游的唐朝皆属真实历史;

 而对佘信这样的战国人士来说,商周时代已成过去,而唐朝还未到来。

 因此,封神相比西游的优势仅在于:更具代入感。

 也正因如此,佘信迅速被《封神演义》内容深深吸引。

 室内寂静,只有翻书的沙沙声及吴巨在旁磨墨的轻微声响。

 十二回虽不多,换算成纸张也不过薄薄一层,但佘信看得极为专注,时间似指尖流沙般飞逝。

 待到看完最后一回,佘信才猛然意识到,怔了一下,瞥了眼桌后的吴巨,随即起身略躬身道:“属下耽误您时间了。”

 “不妨事,没多久。”吴巨摆手,搁下笔,揉揉腕子,问:“书如何?”

 提及书,佘信顿时兴奋起来,连点两下头:“太精彩了!”

 “有无意见或建议?”吴巨问。

 佘信一愣。

 “如果有想法,就直说无妨,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”吴巨微笑着说,他主要是希望通过佘信发现《封神演义》中自己可能忽略的问题。

 佘信不好意思地挠挠头:“您误会了,我只是没想到。要说评书,我倒是有几分经验,但写书的话,我简直是‘九窍通了八窍——一窍不通’。”

 佘信略带奉承地说:“这方面您才是真正的行家。”

 听他这么说,吴巨也有些不好意思。《西游记》和《封神演义》都不是出自他手,真正的专家应该是吴承恩和许仲琳。他自己虽然也写过原创小说,但只是网络文学,写了好几年也没火。

 吴巨接着问:“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?比如以前看《西游记》时问我关于佛的事。”

 佘信思考片刻:“暂时没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