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6章 在考试正式开始(第3页)

 他抽空接受了采访,话题围绕科举计划、明日考试及会试的小道消息展开。

 “最后一个问题,我们发现考后试卷的名字都被遮盖,称作‘糊名制’,据说这是您的主意。您为何提出这个想法?又出于怎样的考虑?”

 “怎么想到的……呵呵,心知肚明。见招拆招罢了。”吴巨轻笑着,话里有话。

 “那么,您的心境是?”

 “心境……”吴巨摸了摸下巴,沉思片刻后说道,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,风雨不动稳如山。”

 说完,他表情深沉地结束了采访。

 虽显矫饰,但确是他内心写照,否则何须推行糊名制?归根结底,不过追求六个字:公平、公正、公开!

 若吴巨有意为恶,必成天下首恶,连赵高、秦桧之辈都要尊他为祖师爷,但他没有。

 他坚守底线,不愿看到科举被世家贵族把持,那违背了他的初衷!

 吴巨没再多虑,采访结束后便继续忙于科举事务,还有诸多事项等待处理。

 一夜之间,这三句词在咸阳流传开来,寒门学子无不感激。

 何谓格局?这就是格局!

 听他所说,再观那些暗指世家贵族的行为,高下立判。

 这些寒门学子对吴巨心生钦佩。

 正当此时,另一群人跳出来搅局。

 他们是一批文人,连夜写信催促,强烈要求吴巨补齐全诗。

 看着那些帖子,吴巨陷入沉默。

 补齐是不可能的,剩下的部分和他的境况不符。难道要说“南村群童欺负我年迈力衰,竟敢当面行窃,抱茅而去,我唇干舌燥却无法阻止,回来拄杖叹息”?

 他身强力壮,以一敌十都不在话下,真有人敢偷他东西,哪里需要唇干舌燥?必定一顿痛打,让他吃不了兜着走!

 吴巨望着眼前的吴府,金碧辉煌,一时无语。

 他为官清廉,从未 ** ,也未牟取不义之财。然而,这样的家境让他实在说不出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”这样的话。

 那些催促他写诗的信件,最后只能被他当作没看见。

 小主,

 “我太忙了,忙着准备科举,哪有时间写诗。”吴巨这样安慰自己,随后又投入阅卷工作中。会试就在七天后,他必须尽快完成阅卷任务。

 ……

 昨晚,有人愁眉苦脸,甚至焦虑到难以入眠。他们觉得自己无缘会试,要么烦躁得无法读书,要么索性倒头大睡。

 但也有人充满信心,誓要在今日的三场考试中脱颖而出,顺利进入会试。他们挑灯夜读,践行着“只要卷不死,就往死里卷”的信念。

 一天的休息后,第二天清晨,考生们再次来到考场。

 一切照旧:用准考证验明身份,脱衣安检,进入考场,坐在透明桌前,领取试卷、草稿纸和笔,随后锣声响起,考试正式开始。

 首场考试便是策论。

 “居然只有四道题,可每题分值这么高?”有考生惊讶道。

 “考场内保持安静,再说话者即刻驱逐!”考官厉声警告。

 众人立刻噤声,低头一看,发现每题分值确实很高,心中不由一喜。

 这意味着即使昨日三场考试表现不佳,今日仍有机会挽回局面,争取进入会试!

 然而,仔细审题后,眉头却越皱越紧。

 这些题目……一个比一个刁钻。

 例如这一题:

 “齐桓公用管仲称霸,燕哙任子之 ** ,同样任人唯亲,为何结果截然相反?”

 这不仅考验考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,还涉及历史知识。

 考生需要解释为何齐桓公因重用管仲而成功,而燕哙因信任子之而失败。

 为何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结果?这个问题让我们所有人都困惑不已。

 一时间,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,还是表现稍逊的同学,都感到十分苦恼。

 显然,这次的分数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拿到手的,这些策论文题目也不是普通人能够轻易应对的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