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 考试结束(第2页)

 首页的【大秦报】三个大字下,悬挂着【科举特辑】四个字。下面一行稍小的字写着:【建议考生购买,非考生谨慎购买】。

 翻开报纸,前两页的四个版面都被初试试卷的答案占据。初看这份报纸的考生都震惊了,怎么会直接公布答案?但随即意识到,初试已经结束,现在公布答案并不会有什么影响。报纸上清楚说明,考生可以对照答案估算自己的分数。有人觉得这是件好事,如果分数差距太大,就不用浪费时间准备会试了。

 报纸上不仅给出了填空题和选择题的答案,还提供了经义题和创作题的基本解析。策论题占据了整整一个版面,四位名家分别进行了详细解析,但由于策论没有固定答案,评分标准也很模糊,因此只能作为参考。

 尽管如此,这次策论对考生的打击很大,这个版面吸引了大量关注,不少考生认真研读并记住名家的解析。

 随后是一些初试结束后记者的采访内容,其中一部分关于吴巨和其他考生的访谈已在之前的报纸上发表,这部分则是新内容。此外还有对会试的预测以及对此次科举的看法。

 报纸末尾更是让考生惊喜了一把,有一篇文章名为《吴巨谈策论》,大家原以为是标题 ** 炒作,没想到真的是吴巨所写。这让刚刚算完分数、感到焦虑的考生重新振作起来,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写作技巧。

 但他们的期望落空了,吴巨作为主考官,怎么可能透露策论的秘诀?这篇文章只是介绍了一些作文的基本要点,比如论点、论据、论证和总结等,类似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内容。

 小主,

 对策论虽有其价值,但不应被奉为秘籍。

 吴巨亲笔写下祝福语:“祝诸位考生金榜题名。”

 本篇【科举特辑】至此完结。

 ……

 报纸甫一发行,考生们的目光便聚焦于算分。

 咸阳街头巷尾,常见学子伏案疾书,左手持报,右手执笔,默默演算得分,神情或愁眉苦脸,或喜形于色,甚至有人边算边懊恼地拍打自己。

 算毕,见总分,不由哀叹连连。

 即便世家大族亦是如此场景。

 邓府。

 邓家家主凝视着一张张粗略统计的成绩单,怒火中烧,青筋暴起。

 “废物!全是废物!”

 “族内近半数人未达会试标准,邓家竟无可用之人乎?”

 他冷眼扫视座下子弟。

 “邓云,308分……”

 “邓坤,364分……”

 “邓丰年,345分,算学满分150分,你为何仅得3分?”

 “等等,3加26怎会成345……” 家主冷静分析后愈加震怒,“你竟还多算了10分,难怪算学不及格,愚钝至极!”

 邓家子弟瑟瑟发抖。

 邓家家主眉头紧锁,愈发认定考前获答案至关重要。

 初试结束后的两日,吴巨几乎全身心投入科举事务。

 首先接收各地考场递送的考卷。

 每份考卷均匿名糊名后密封入箱,贴封送至咸阳,由专人负责批阅。

 为确保保密性,吴巨经过反复考量,最终选定城外的吴家庄作为阅卷场所。

 此处房屋充足,便于安排。

 阅卷期间,场地封闭,所有人不得出入,食宿均在场内解决。

 吴巨向子楚汇报后,召集了三迁号的工作人员,专门负责批阅普通题目。这类工作无需特殊技能,只需核对答案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