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章 心中却不以为然(第3页)

 若有外敌胆敢侵犯,必将付出沉重代价。

 赵迟紧握双拳,心中满是对华夏族裔的骄傲与自豪。

 李牧归顺后,一切顺利展开。

 十万大军渐次融入秦军序列,军功爵制顺利推行。

 李牧的协同助力使此事轻而易举实现。

 然而,李牧归降后,代地十万兵马尽入秦帝国版图。

 燕、齐两国的潜伏探子得知消息后震惊不已,迅速将情报传回国内。

 局势已脱离两国掌控。

 此前数月,李牧坐镇代地,两国曾派遣使者,送大量粮草物资,希望他守住代地。

 代地位于齐、燕之间,若失守后果严重。

 如今李牧已降秦,一切出乎意料,两国只能隐匿或撤退。

 韩境新郑。

 “好,好。”

 冯去疾对韩非激动地说,“赵国代地传来捷报。”

 “又是赵将军的功劳?”

 韩非语气中带着惊讶,心中却不以为然。

 自赵迟出征以来,其战功远超蓝田和函谷两营,尤其在歼灭赵国之役中,首功无疑属于赵迟。

 “确实如此。”

 冯去疾放下战报,兴奋地说道,“李牧身为赵国上将,年纪轻轻便成名将,治军有方。

 他率十万大军驻守代地,连王翦和桓漪两位上将都未能突破。”

 “但赵迟将军进入代地后,未直接强攻,而是采取攻心策略,最终说服李牧归降。”

 “这样一来,我秦帝国避免了血腥大战,保全数十万将士生命,还收编了李牧部下的十万精锐。”

 冯去疾高兴地表示:“连王翦和桓漪都未能解决的问题,赵迟将军轻易化解。”

 韩非听后也笑了:“果真了不起。”

 但他内心震撼:“主上果然深谋远虑,如今赵国三大上将,已有两人阵亡,剩下一个也被劝降。”

 “代地之战告捷,赵国大局已定。”

 “赵将军会否调回韩国境内驻防?”

 韩非试探性地问。

 “未必。”

 冯去疾答道,“赵迟将军仍在邯郸,但主力已到晋阳,扼守晋国要道。”

 “晋国两都已陷,魏国亦被围困。

 完全掌控赵地后,下一步就是对付魏国了。”

 “魏国或将有所行动,甚至孤注一掷。”

 冯去疾补充道。

 “赵国局势稳定,不知大王会派何人镇守?”

 韩非满怀期待地问。

 “赵迟将军此次功绩显赫,或许赵地也会交给他管理。

 而且他的兵力仍有扩充空间,赵国投降的兵卒正好补足兵力。”

 “这只是我的推测,具体还需大王决定。”

 冯去疾语气中带有些许揣测。

 在他看来,如韩地般,大王或许仍会将新得土地交由赵迟镇守。

 赵迟虽已是上将军,但尚未建成自己的大营,正如雍城有雍城大营,蓝田有蓝田大营,函谷有关大营一样,作为主帅,自当拥有一座专属的大营,且每座大营皆有特殊意义。

 雍城大营守护咸阳,一旦咸阳有难,可迅速增援;其又居北境,若有战事,亦能及时奔赴前线。

 再观蓝田大营,位于秦之东境,既能出击又能防御。

 函谷大营以函谷关为核心,既能攻又能守,若他国图谋秦帝国,必先破函谷方可入秦。

 如今,秦帝国势强于诸国,短期内连灭韩赵,天下格局已变。

 赵迟因之崛起为上将军,彰显秦帝国力量之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