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大王洪福齐天(第3页)
“大王当厚赏武安君。”
“无武安君,大王与国家皆陷险境。”
“恳请大王必重赏武安君。”
“臣同意。”
“臣亦赞同……”
殿内罕见一致,若非赵迟,秦帝国或已深陷泥潭。
众人见刺客距君王仅一步之遥,那**利刃涂满剧毒,令人不寒而栗。
……
要不是这**含毒……
燕国若早有准备,秦帝国不会遇此危机。
仅差一线,秦帝国根基或将动摇。
“武安君护驾有功,当予重赏。”
祖龙沉声说道,眼露赞赏。
“身为臣子,护驾乃本分,不敢求赏。”
赵迟即刻回应。
“武安君太过谦虚。
若非你,寡人已逝,秦帝国亦将覆灭。”
祖龙续言,“现赐你万两黄金、万匹布帛、奴婢千名,准你上朝佩剑,赞拜不称名。”
“往后武安君进宫,无需通报。”
祖龙威严下令。
虽未加封爵位,但这份殊荣已极显着。
按朝规,大臣须解剑入殿,赵迟却可带剑上朝,自由出入宫门,前所未有的恩典。
朝堂之上,无人享受此待遇,赵迟为首例。
百官闻讯,未觉惊讶,因赵迟于危急时殿外一箭救驾,若非如此,君王恐已遭难。
“大王英明!”
群臣齐声赞颂。
“自魏地至咸阳,汝耗时几何?”
“昼夜兼程,共计七日。”
赵迟坦然作答。
“七日跨越千里,殊为不易。
武安君忠心护主,天地可鉴。
我秦帝国有此良臣,实乃幸事。”
众臣随之附和称颂。
祖龙凝视赵迟,目光温润,满朝无人敢语。
滴水之恩尚且厚报,况救命之恩?
在秦廷,武安君位阶本最尊,若非君主早逝,其地位无可撼动。
除非叛国重罪,否则赵迟之位稳固。
“臣启奏。”
“臣有罪。”
“请大王责罚。”
此时,王绾出列,恭敬一拜。
百官目光齐聚王绾。
“老臣无能,未能察燕国之野心,意欲行刺大王,险使大王受害,此罪虽死不足赎,请大王责罚。”
王绾沉声说道。
“臣有罪。”
“未能保大王周全,未察刺客行踪,请大王责罚。”
群臣跪伏,尽显惶恐愧疚。
“燕国行刺。”
“寡人亦未料及。”
“相邦无罪。”
“今日之事到此为止。”
“然而…”
祖龙见地血斑,怒火升腾:“燕国之举,不可轻饶。”
“燕国刺杀寡人,罪无可赦。”
“将行刺者公布刑场,凌迟处死,并昭告天下燕国罪行。”
“燕国谋刺孤王,几近成功,此深仇大恨,大秦必兴师问罪。”
“蒙毅,代孤传战书至燕国,使其早作准备。”
“另,致书齐楚两国。”
“燕国行刺孤王,孤王几丧性命,此仇此恨,势不两立,大秦定伐燕国。
若齐楚胆敢干预,甚至助燕,大秦亦必与其决裂。”
祖龙声音冰冷,威严逼人。
“大王英明。”
满朝文武齐声响应,众志成城。
“退朝吧。”
“寡人倦矣。”
“若无要事,散了吧。
武安君随寡人回章台宫,孤有事与汝商议。”
祖龙疲惫挥手,入后殿。
毕竟。
祖龙再强,不过凡人。
经此刺杀,命悬一线,这般生死落差,令其难以承负。
"臣等告退。”群臣恭敬离场,目送祖龙而去。
殿内,赵迟仍端坐血虎上,众臣皆敬畏相望。
"武安君,此次立下大功。”
"恭喜武安君!若非汝出手,大王恐已遇难。”
武安君在,秦帝国之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