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7章 实在出乎意料(第3页)

 那天在章台宫,祖龙让他暂时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。

 那一刻,顿弱内心复杂,毕竟揭发*却又隐而不报,这*。

 然而,看到秦王如此诚恳地请求,且关乎主公是否能成为储君,顿弱只能答应。

 即使日后主公责怪,甚至索命,他也毫无怨言,只愿追随主公至死无悔。

 当时,顿弱也向秦王直言警告:若未来继位者不是自家主公,无论谁登基,他都会全力以赴将其除去。

 “争储之事。”

 赵迟轻蔑一笑,神色淡然。

 此事与己无关,不过是王室内部争斗,让他们自行竞争即可。

 待秦始皇驾崩,他绝不会臣服于始皇那群不成器的子孙。

 这些年,秦始皇待他确实优渥,而他凭借个人能力灭六国并贡献大量珍宝,也算偿还了皇恩。

 赵迟此次返回咸阳,打算定居边疆,带着家人迁往边境,远离朝堂纷争,从此不再插手咸阳事务。

 无论秦始皇的儿子们如何争夺储位,都与他无关。”或许又是扶苏与胡亥之争吧。”

 赵迟语气平静地说。

 “主上英明。”

 顿弱随声附和,“朝中分成两派,一派支持扶苏,另一派偏向胡亥,其他公子的影响较小。”

 “在我提议时,大王一句话就让众人哑口无言。

 大王早已心中有数,所以朝臣表面上一团和气,实际上各自盘算,只为扶持自己中意的人选。”

 顿弱详细讲述了咸阳储位争夺的情况,“这次宗室、孟西白一族、丞相、廷尉都卷入其中,还有许多朝廷官员掺和。”

 “天下刚刚安定,储君人选关系到国家根基。”

 赵迟冷笑一声:“这样急于求成,实在不妥。”

 秦始皇正值壮年,还不到四十岁,这些人却已经开始谋划储位,必定会让大王震怒。

 以前所谓的智者总是为下一代君主布局,为自己或家族谋求长远利益,却从不考虑当权者的雷霆手段。

 “确实过于急躁。”

 顿弱继续说道:“在两派朝臣的推动下,扶苏和胡亥两位公子已经参与议政,努力表现,希望能获得大王的认可。”

 “另外,”

 顿弱补充道,“咸阳的分封议题也让大王头疼不已。”

 赵迟听后露出了些许兴趣,“秦统一后,朝野有两种声音:一是延续军功分封,封赏功臣为王侯;二是推行郡县制。”

 秦始皇认为,好不容易完成统一,若再实行分封,恐怕重蹈周朝覆辙,引发割据战乱。

 因此更倾向于郡县制,以加强中央集权。

 然而,朝堂并非所有人都赞成分封,也有人推崇郡县制,因为他们深知分封隐藏着祸根——即使开局平稳,数代之后仍会陷入争斗。

 咸阳城中,关于太子之位以及分封制、郡县制的争议始终没有停歇。

 尤其是王室子弟和功勋大臣,更偏爱分封制度。

 对他们来说,即便无法继承帝位,仅凭家世也能受封,成为一方领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