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4章 深知其残酷(第3页)

 若后世再度陷入战火,陷入无尽绝望,这是他们断不能接受的。

 对于普通人而言,或许他们不懂高深道理,但对安宁的渴求却是真切的。

 也许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知有限,但从太子剖析中得知,分封制便是广封王侯,岂非重蹈列国纷争覆辙?先辈努力岂非付诸东流?

 分封诸侯。

 即便他们可能暂时远离战乱,可后世呢?

 想到这里,他们满腔怒火,目光如刀直逼那些儒家学者,特别是淳于越,恨不得将其生吞活剥。

 起初只是凑趣,然局势已然转变……

 他们意识到淳于越推崇的分封制不仅关乎自身命运,更牵连子孙未来。

 至此,他们再也按捺不住。

 “汝这顽固儒生,不曾料汝如此狡诈,竟妄图动摇秦帝国一统根基,让吾等后代重陷纷争。”

 “老朽愚钝。”

 “我昔日不解分封制为何物,今听太子剖析,方知汝欲分封无数王侯,届时必致天下大乱。

 汝不忠不义,理应受罚!”

 “处死此贼!”

 “这些不忠不义的儒生皆该死!”

 “他们是祸国殃民的败类。”

 “罪无可恕!”

 “杀……”

 顷刻间,群情激愤,围观民众纷纷斥责儒生与淳于越,情绪高昂。

 在任何时代,人总先顾自身利益。

 若与己无关,或许袖手旁观;然若关乎自身,则必拼死抗争。

 就朝廷决策而言,分封制或郡县制取决于祖龙的选择。

 然而,若欲秦帝国长治久安,必须集权,唯郡县制可行。

 分封制隐患重重,严重动摇统治根基。

 显然,哪怕寻常百姓也能明白分封制只会滋生无数诸侯,最终导致天下重归混乱,这关系到每位黎民的切身利益。

 "我……我……"

 方圜情绪激动地痛斥,激起百姓怒火。

 淳于越面露惊恐,往日坚定的儒家学子此刻也显慌乱,伏地不起。

 这一局面远超他们的预想。

 他们本欲劝谏君王遵循祖制,现却被视为大秦罪人?

 “荒唐至极,竟敢违逆本宫,还企图蛊惑民心。”

 嬴迟冷眼旁观,对淳于越充满嘲讽。

 淳于越召集众儒生,以为人多可缓解朝廷压力,亦盼借此声势打动咸阳民众,迫使祖龙让步。

 但事与愿违。

 嬴迟寥寥数语,局势急转直下。

 淳于越精心策划的民意反成催命符,亦成为五千儒生的催命符。

 若嬴迟欲严惩,实属罪有应得。

 百姓责骂声不绝,淳于越与儒生愈加阴沉。

 此时,

 嬴迟高举双臂:“大秦子民,请听我说。”

 话毕,

 王宫外责骂渐止。

 众人目光齐聚宫墙。

 “数日前,我凯旋而归,为大秦千秋万世,为天下百姓安宁,与百官商议推行郡县制,已呈奏父王,制已初具雏形。”

 “淳于越与儒生触犯秦律,背弃秦法,失忠义,更危及大秦根本。”

 “妄图私欲,使大秦动荡,百姓重陷纷争。”

 “此罪,绝不可恕。”

 “大秦子民,”

 “此等叛徒,当否处死?以其血警示天下?”

 嬴迟目光扫视,话语低沉有力。

 片刻静默后,

 “杀!杀!杀!”

 呼声震天。

 宫内外弥漫杀气,怒火全集于淳于越与儒生。

 殿内,祖龙端坐,外界喧嚣难扰其专注。

 “这杀戮之声,非儒生所发。”

 祖龙微皱眉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