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3集:《稻田里的算法》(第2页)

 暮色四合时,数百架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组成银色蜂群,螺旋桨搅动的气流将淡绿色的生物制剂均匀铺撒在稻叶间。杜志远站在田埂上,脚下的泥土还残留着农药的刺鼻气味,远处的监测点闪烁着蓝色光点,像散落田间的星辰——那是纳米传感器在实时回传虫情数据。

 突然,他的终端响起尖锐的警报。无人机传回的红外图像里,大片喷洒过生物制剂的区域,温度异常升高,代表昆虫活动的热源点非但没有减少,反而以诡异的规律排列成某种几何图形。

 “不对劲,”杜志远放大图像,那些热源点竟在组成类似区块链哈希值的符号,“他们在利用生物制剂的刺激,诱导虫群做出特定行为?”

 陈博士的通讯突然接入,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恐:“杜队!活体样本的基因测序发现了外源启动子!这不是自然进化,是有人把抗真菌基因和昆虫的应激反应基因做了拼接,我们喷的绿僵菌,反而成了激活它们抗性的开关!”

 夜风卷起稻浪,却不再是丰收的私语,而是无数虫喙啃食叶片的沙沙声。杜志远望着远处村落零星的灯火,突然想起早上路过的老农,蹲在被啃光的稻茬前,手里捏着半只被踩死的褐飞虱,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困惑:“这虫,咋连农药味都不怕了?”

 是啊,怎么会不怕呢?当对手用超级算力模拟了千万次进化路径,当每一只害虫的基因都经过算法的精准剪裁,传统的植保手段就像冷兵器时代的长矛,刺向的却是披着纳米装甲的坦克。

 他低头看了看手腕上的战术终端,卫星链路里正源源不断传来新的情报:邻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上,稻米价格在过去三小时内暴涨17%,而几个匿名账户正在疯狂做空中国的粮食出口指数。算力、基因编辑、金融杠杆——这些原本闪耀着文明之光的科技,此刻在泥土之下编织成一张黑暗的网。

 “启动‘稻芯’计划。”杜志远对着通讯器沉声下令,“把所有监测点的区块链节点激活,用分布式计算跑虫群的行为预测模型。告诉中科院微生物所,让他们把库存的苏云金杆菌基因序列上传至量子加密链,我们要现场编辑针对性的噬菌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