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4集:《断裂的传承》(第2页)
沉默的会议室
计算进度条走到78%时,会议室的空调突然发出"滴"的一声。所有人都盯着屏幕,仿佛那蓝色的进度条是通往另一个时代的隧道。杜志远想起日志里的一段话:"1973年2月7日,大雪。李师傅带着我们在工棚里烤火算数据,算盘珠子冻得发涩,哈口气才能拨得动。算到第三遍时,小张突然说'师傅,您看这弯距是不是该考虑冻土膨胀?'李师傅把算盘一拍,说'你小子总算开窍了'。"
"嗡——"服务器发出轻微的鸣响,计算完成。
小陈双击鼠标,应力云图缓缓展开。所有人的呼吸都顿住了——在手工夯筑的模型里,桥台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系数显示为1.32,比机械夯模型降低了0.03,而更惊人的是地震工况下的模拟结果:当输入里氏6.5级地震波时,机械夯筑的模型在12秒时出现塑性铰,而人力夯筑的模型直到30秒后仍保持弹性状态。
"这......不可能吧?"小陈猛地站起来,鼠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,"是不是参数输错了?人力夯的压实度怎么可能比机械高?"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冷凝水滴落的声音。杜志远看着屏幕上那片代表"安全"的蓝色区域,突然想起王老头蹲在工地边,用树枝在地上画的圆圈:"你们看这夯窝,像不像老祖宗的太极图?夯锤落下去,土不是被压死的,是被震活的,里面的空气和水分会自己找地方待,这样才不容易开裂。"
他走到窗边,望着楼下正在施工的修复现场。夕阳把打桩机的影子拉得很长,机械臂每一次起落都让地面微微震颤。而在考古队划出的保护区里,那片1970年代的夯土层正安静地躺在玻璃罩下,像一段被遗忘的密码。
土的脾气
深夜的实验室里,杜志远戴着白手套,小心翼翼地将一块夯土样本放入电子显微镜。屏幕上立刻出现了神奇的景象:土壤颗粒并非杂乱无章,而是形成了类似蜂窝状的孔隙结构,有机质像胶水一样将它们黏结在一起,形成无数微小的减震单元。
"杜工,你看这个!"小陈抱着一摞检测报告跑进来,"土壤动力学实验结果出来了,手工夯筑的土层剪切模量比机械夯低15%,但阻尼比高20%——这意味着它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更强!"
杜志远看着显微镜下的土壤结构,突然明白了日志里那句没头没尾的话:"1973年5月4日,雨。李师傅让我们在夯土里掺了3%的稻草秸秆,说'给土找个伴儿'。"他当初以为是迷信,现在才知道,那是最朴素的材料科学——秸秆腐烂后形成的孔隙,恰好优化了土壤的减震性能。
第二天清晨,杜志远带着小陈来到王老头的小院。老人正在侍弄院里的葡萄藤,听见动静转过身,手里还握着一把老式的木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