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5集:《量子隧穿效应》
量子通信实验站的主控室里,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冰。
杜志远盯着中央大屏幕,屏幕上原本应该稳定传输的量子密钥流,此刻正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,泛起刺眼的乱码涟漪。那些由量子纠缠态生成的、理论上绝对安全的0和1,正以一种毫无规律的方式翻转、跳跃,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,在量子的海洋里肆意搅动。
“怎么回事?”杜志远的声音低沉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。他刚结束一场关于下一代量子通信协议的视频会议,会议的加密信息就是通过这个实验站传输的,而现在,整个系统陷入了瘫痪。
首席物理学家张巍脸色凝重,手指在控制面板上飞快地敲击着,调出一系列复杂的频谱分析图。“杜队,不是常规干扰。”他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沙哑,“我们的量子密钥分发(Qkd)系统是基于量子不可克隆原理和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设计的,理论上不可能被常规手段破解或干扰。但现在……”
他放大了屏幕上一段波动曲线:“你看这个频率特征,完全不符合任何已知的自然辐射或人为电磁信号。它的频谱分布极其诡异,像是……像是无数个随机的量子态坍缩在同时发声。”
“会不会是设备故障?”年轻的工程师小李试探着问,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。
“所有核心设备都在冗余备份下运行,三重自检结果都是正常。”张巍摇了摇头,指向另一个窗口,“而且,干扰是全方位的。不仅是我们发出的加密信息出现比特翻转,连接收端返回的确认信号也一样混乱。就好像……整个量子信道被某种‘噪声’彻底污染了。”
杜志远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,窗外是实验站所在的高原,星空璀璨,本该是量子通信最理想的环境。但现在,他却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。这不是普通的技术故障,这更像是一种……精准的打击,针对量子通信最核心的安全基石。
“扩大频谱分析范围,从极低频到伽马射线,所有波段都给我扫一遍。”杜志远下达命令,“另外,联系总部,启动最高级别的通信应急预案。告诉他们,我们可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”
第二章:三十年前的核爆余晖
接下来的几个小时,实验站进入了战时状态。技术人员像高速运转的齿轮,穿梭在复杂的仪器之间,数据流在屏幕上奔腾不息,却始终无法锁定干扰源的具体位置。
张巍的团队则一头扎进了频谱分析的海洋。他们使用了最先进的量子频谱仪,这种仪器能够探测到单个光子的能量波动。然而,面对那片混乱的频谱,他们如同在狂风暴雨的大海中寻找一根针。
“等等!”凌晨三点,张巍突然猛地站起,差点碰倒了面前的咖啡杯。他的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一段被放大了数万倍的频率波动曲线,“把三十年前‘西北核试验’的相关电磁数据调出来,快!”
小李愣了一下,但立刻明白了张巍的意图,手指在键盘上飞舞,调取着尘封的历史数据库。
当两组数据在屏幕上并置时,整个分析室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。
那串正在干扰量子通信的未知波段的频率波动模式,虽然强度和细节上有所不同,但它的核心波动规律——那种极其特殊的、如同某种复杂心跳般的起伏节奏——竟然与三十年前,在西北戈壁进行的一次代号为“惊雷”的核试验中记录下的电磁辐射数据,呈现出惊人的吻合!
“这不可能……”小李喃喃自语,“三十年前的核试验?那能量早该衰减到比背景辐射还低了。而且,那是核爆炸产生的瞬时电磁脉冲,怎么会变成持续的、能干扰量子通信的稳定波段?”
张巍的眉头拧成了疙瘩:“常规物理理论无法解释。核爆炸的电磁效应是短时间的强脉冲,之后会迅速衰减。就算有残留,也绝不可能以这种规律、这种强度持续干扰我们的量子信道。除非……”
他顿了顿,说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可能性:“除非这种干扰不是‘残留’,而是某种‘延续’。或者说,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物理现象,将三十年前的那次核试验与现在连接了起来。”
“连接?”杜志远重复着这个词,脑海中闪过一个极其大胆的念头,“量子隧穿?”
量子隧穿效应,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。粒子在低于经典力学势垒的情况下,仍有一定概率穿透势垒,仿佛“穿越”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。难道说,三十年前核试验产生的某种特殊粒子或能量状态,通过量子隧穿效应,“穿越”了三十年的时间,在今天形成了这股诡异的干扰?
这个想法太过颠覆,以至于让经验丰富的杜志远都感到一阵眩晕。
“如果干扰源的频率特征与‘惊雷’核试验相关,那么最有可能的源头……”张巍看向杜志远,眼神锐利,“应该就在当年的核试验场附近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杜志远深吸一口气,眼神变得坚定:“准备物资,通知特遣小队。我们去西北戈壁,去那个废弃的核爆掩体看看。也许,时间真的在那里玩了一个我们看不懂的魔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