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8集:《自然规律的低语》(第2页)
“等等!”小陈突然撞翻了身后的实验椅,“去年《自然·物理》那篇被撤稿的论文!作者说在强引力场环境下,量子隧穿效应可能改变原子核的弱相互作用路径,当时学界都笑他是民科……”他的手指在平板上飞速滑动,调出那篇论文的截图,“你们看这个假设:当隧穿效应的量子振幅与原子核衰变的概率波发生共振时,衰变可能从随机事件变为受激过程!”
李建国的手指重重敲在实验室的地质结构图上:“昆仑基站下方300米就是地幔热柱活动区,去年监测到的微地震频率是2.3赫兹——和电池辐射的尖峰频率一致。还有地磁场异常区,刚好以电池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径5公里的漩涡……”
三人的目光同时落在铅盒上,一个违背所有现有理论的假设在空气中凝结:地幔热柱引发的磁场波动作为“触发器”,量子隧穿效应作为“调制器”,将随机的放射性衰变转化为有规律的能量脉冲。他们连夜在低温实验室搭建模拟系统:用超导线圈生成2.3赫兹的交变磁场,将微型钚源置于纠缠光子对的传输路径上。当磁场强度达到45特斯拉时,原本稳定的纠缠态突然出现了和现实中完全一致的干扰波形——那些绿色的干扰脉冲,竟是由钚原子衰变时释放的阿尔法粒子,在隧穿效应的“催化”下,与量子信号发生了耦合共振。
“不可能!”小陈的声音在低温实验室里回荡,“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熵增是单向的,衰变的无序能量怎么可能被定向调制?这就像让打破的玻璃杯自己复原!”
林夏盯着光谱仪上跳动的绿色光点,那些新出现的粒子拥有奇特的自旋属性,既不属于已知的费米子,也不属于玻色子。“能量来自地幔热柱,来自磁场,来自量子真空……”她的声音被低温冻得发颤,“自然规律不是被我们发现的常数,而是一套自洽的调节系统。当我们的量子通信信号强度超过某个阈值时,这套系统自动触发了‘纠错程序’——用放射性衰变和隧穿效应的耦合,来抵消人工制造的量子纠缠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铅盒在低温环境下渗出的绿光似乎更亮了,像一只从三十年前凝视至今的眼睛。
第三章:无形之手与敬畏之思
验证实验持续了十四天,每一次磁场参数的微调都像在拨动自然规律的琴弦。当他们将磁场频率降至1.5赫兹时,干扰消失;一旦调回2.3赫兹,量子信号便立刻失真。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,李建国在探测器残存的日志芯片里找到了被加密的最后记录:“1995年7月17日,实验体引发地磁场异常波动,触发‘潘多拉’协议,启动深海封存程序。附:自然反馈机制已激活,建议终止所有量子-放射性耦合实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