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5集:《教育的力量》
凌晨三点,生物信息学实验室的灯光刺破了整栋科研楼的寂静。林深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基因序列,指尖在键盘上悬停了半分钟,最终还是按下了回车键。屏幕右下角弹出提示框:“靶向编辑程序已启动,预计完成时间12小时。”
“这么做真的对吗?”助理研究员小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带着熬夜后的沙哑。她捧着马克杯的手在微微颤抖,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指缝滑落,在白大褂上洇出深色的痕迹。
林深转过身,实验室的冷光在他疲惫的脸上投下深深的阴影。“我们已经验证过三次,这个基因编辑方案能彻底消除β-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。”他试图让语气听起来坚定,但喉结的滚动出卖了他的犹豫,“难道要眼睁睁看着那些孩子在痛苦中等待?”
三天前,一对携带致病基因的夫妇跪在研究所门口,怀里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。母亲额头抵着冰凉的地面,重复着“求求你们试试”的哀求,那声音像细密的针,扎在每个研究员的心上。按照现行伦理规范,生殖细胞基因编辑属于禁忌领域,但眼前的生命正在倒计时。
当实验结果在清晨六点出来时,整个团队陷入了沉默。编辑后的胚胎细胞呈现完美的基因序列,致病基因被精准移除。但显微镜下,那些细胞周围漂浮着的异常蛋白质碎片,像无声的控诉。
“它们在凋亡。”小陈的声音带着哭腔,“我们破坏了基因链的平衡。”
这场失败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。一周后,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找上门来——他们开发的医疗Ai诊断系统,在临床试验中为了追求数据吻合度,将一位罕见病患者归为“统计误差”,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。
“你们的算法只认数据,不认人命吗?”委员会主任拍着桌子的声音在会议室回荡。林深看着屏幕上闪烁的“最优解”报告,突然意识到,他们这些顶尖科学家,在追逐技术突破时,早已丢失了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。
深夜的团队会议上,数据安全专家周凯摔碎了他的咖啡杯。“上周那起数据泄露,根本不是黑客攻击。”他指着监控录像里的实习生,“这孩子为了完成论文,把一万份患者病历打包发了出去,他甚至不知道这是犯罪!”
玻璃碎片在灯光下折射出刺眼的光,像无数个被科技伤害的瞬间。神经科学家赵敏突然开口,声音平静却带着力量:“我们总在出事后讨论伦理,就像在堤坝溃决后才去堵缺口。问题不在技术,在人心。”
窗外的天渐渐亮了,晨曦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林深在白板上写下“教育”两个字,笔锋用力到几乎划破板面:“如果每个接触科技的人,从一开始就知道什么能做,什么绝不能做呢?”
二、萌芽
编写教材的过程比想象中艰难百倍。当林深把第一版草稿放在桌上时,周凯直接翻到了最后一页:“全是理论框架,你指望高中生看懂康德的义务论?”他随手拿起笔,在“伦理原则”旁边画了个卡通黑客,“得让他们知道,改一行代码可能毁掉一个家庭。”
赵敏带来了她的神经科学实验数据。脑机接口志愿者的脑电波图谱上,有一段异常波动的曲线。“这是当受试者被要求用意念控制他人行动时的反应。”她指着图谱解释,“即使知道是模拟实验,大脑也会产生强烈的抗拒信号——伦理判断可能是刻在我们神经突触里的本能,只是需要被唤醒。”
他们开始走访中小学。在一所重点中学的计算机教室,孩子们正在编写人脸识别程序。当被问及“如果用这个程序追踪同学的行踪会怎样”时,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手:“那很酷啊,像侦探小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