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5集:《跨学科协作的典范》(第2页)


 李昂的虚拟形象突然闪烁了一下。“找到关联了。”他将两份基因图谱重叠,红色与绿色的序列在某个节点完美咬合,“去年泄露的禽流感病毒样本,经暗网流转到了印度私人实验室,他们用骆驼基因做载体进行了改造试验。”


 窗外的天色由墨蓝转为鱼肚白时,林夏终于看清了危机的全貌。这不是单一环节的失误,而是科技傲慢、法律规避与文化漠视共同编织的陷阱。当生物学家专注于编辑效率时,没人在意人类学报告里关于“血液禁忌”的提醒;当程序员优化算法时,律师函里的风险预警被归类为“低优先级”。


 “就像盲人摸象。”陈默擦掉白板上的冗余信息,只留下核心脉络,“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相,却没人抬头看完整的图景。”


 三、七十二小时


 应急响应启动的铃声在全球七个时区同时响起。纽约的法律团队在晨光中冲进联合国大厦,新德里的人类学家跳上最早一班开往沙漠的火车,硅谷的程序员将睡袋搬进了服务器机房。


 林夏在基因测序仪前连续工作了三十六个小时,当她终于分离出异常序列时,屏幕上弹出周明发来的实时影像:在拉贾斯坦邦的圆形帐篷里,人类学家正用沙画演示基因编辑原理,部落长老们围着篝火,将骆驼粪撒在笔记本电脑周围——这是当地最高规格的祈福仪式。


 “他们同意重新采集样本了。”周明的声音带着风沙的沙哑,“但要求必须由部落的巫医在场见证,还要将编辑后的基因序列刻在铜盘上供奉。”


 张悦的视频通话突然切入,背景是日内瓦公约大厅的穹顶。“三国监管机构达成共识了。”她举着刚签署的文件,眼底的红血丝比文件上的印章更醒目,“我们提出的‘基因主权托管’方案被采纳了——难民基因信息由联合国托管,使用权限按季度审批。”


 李昂的虚拟形象突然出现在屏幕角落,他身后的数据流突然炸开成烟花。“找到了!”程序员扯掉眼镜揉着眼睛,“脱靶序列的源头是新加坡某生物公司,他们去年用禽流感病毒做基因驱动试验,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了恒河支流。”


 当林夏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修正方案时,注意到第一排坐着位裹着橙色头巾的老者。周明悄悄告诉她,那是拉贾斯坦邦最有威望的长老,为了见证这场发布会,第一次坐上飞机。“他说基因就像沙漠里的河流,需要顺着自然的脉络流淌。”


 发布会结束时,陈默递给她一张纸条。哲学家的字迹潦草却坚定:“伦理不是束缚科技的缰绳,而是让骏马不迷失方向的北斗。”


 四、破壁之墙


 危机平息后的第三个月,跨学科研究中心在日内瓦湖畔的百年建筑里落成。剪彩那天,林夏站在二楼露台,看着物理学家与神学家在草坪上激烈争论,人类学家正教法律专家跳非洲部落的祈福舞,忽然明白这座建筑的精妙之处——实验室与哲学研讨室共用一面玻璃墙,法律数据库的服务器就藏在基因测序仪的机房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