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7集:《公众参与的新模式》(第2页)


 \"当然符合,我们上个月刚做过检测。\"张教授的回答滴水不漏,但林舟捕捉到他眼神深处一闪而过的慌乱。


 第一天的现场审计在表面和谐的氛围中结束。回到酒店后,苏芮将所有收集到的资料摊在桌上,眉头紧锁:\"数据有问题。\"她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基因序列图谱,\"这两处碱基对的编辑痕迹,明显是后期合成的,不是自然编辑结果。\"


 林舟凑近细看,果然发现了人为修改的痕迹。标准操作流程中,所有基因编辑数据必须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,任何后期修改都需要提交变更说明。


 \"明天我们重点核查原始实验记录。\"他沉吟道,\"还有通风系统,我打算让中心派专业人员来检测。\"


 第二天清晨,他们再次来到研究所,却被挡在了实验室门外。张教授面色凝重地告诉他们,昨晚实验室发生了小规模泄漏,虽然已及时处理,但为了安全起见,暂时无法进入。


 \"泄漏?\"苏芮敏锐地抓住关键词,\"具体是什么情况?有没有按照规定上报?\"


 根据《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》,任何级别的泄漏事件都必须在24小时内上报监管部门。张教授支支吾吾的样子,让两人心中警铃大作。


 最终,在他们的坚持下,研究所提交了事故报告:一只培育箱的密封圈老化,导致约两百只基因编辑蚊子逃逸。\"但请放心,这些蚊子都经过了绝育处理,不会造成生态影响。\"张教授反复强调。


 林舟却注意到报告上的事故发生时间是凌晨三点,而他们昨晚离开时已经七点。\"为什么隔了八个小时才处理?\"


 \"夜班值班人员经验不足,一开始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\"张教授的解释听起来合情合理,但林舟注意到他不停地摩挲着无名指上的戒指——那是说谎时的典型微表情。


 现场审计被迫中断。回到中心后,林舟和苏芮立刻提交了紧急报告,申请启动全面调查。三天后,调查结果令人震惊:研究所为了赶在竞争对手前完成实验,不仅伪造了部分基因稳定性数据,还长期忽视设备维护,导致通风系统早已出现故障。更严重的是,逃逸的蚊子并非全部绝育,其中约有三十只具备繁殖能力。


 \"幸好发现及时。\"中心主任看着最终的处理报告,语气沉重,\"已经在周边区域部署了诱捕装置,暂时没有发现变异蚊子的踪迹。\"他顿了顿,看向林舟和苏芮,\"这次多亏了你们的坚持。\"


 按照规定,该项目被暂停实施,张教授团队被处以罚款,研究所负责人被撤职。但林舟却没有丝毫轻松——他知道,这只是冰山一角。


 三个月后的一天,林舟正在审核一个人工智能医疗项目的伦理评估报告。该系统能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历数据,预测疾病发展趋势,但苏芮在数据来源审查中发现,有近万份病历未经患者授权就被用于训练算法。


 \"他们辩解说这些都是匿名数据,不涉及隐私问题。\"苏芮将报告摔在桌上,\"简直是胡闹!根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即使匿名化处理,也需要获得数据主体的同意。\"


 更棘手的是,这个项目已经进入试点阶段,在三家医院投入使用。\"我们必须立刻叫停。\"林舟当机立断,\"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往往具有隐蔽性,但一旦爆发,影响范围会非常广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