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竹晴园
第243集:《科技伦理教育的国际交流》(第3页)
三、生根与结果
研讨会最后一天,各国代表收到了神秘包裹。拆开来看,是本装订精美的册子,封面用烫金字体写着《全球科技伦理教育百例》。翻开第一页,是肯尼亚的“星空课堂”、印度的“故事教学法”、德国的“历史反思课”……每个案例旁都贴着学生的手绘插图。
“这是过去三年交换项目的结晶。”林岚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,“没有标准答案,但有共同的初心。”她指向最后一页的空白处,“这里留给未来——就像我们正在编写的章程,将采用‘核心原则+弹性实施’模式,既保留各国特色,又守住伦理底线。”
签约仪式那天,天空飘着细雨。当三十七个国家的代表在协议上签字时,会议室的大屏幕实时播放着各地学生的画面:成都七中在稻田里上“农业科技伦理课”,巴黎高师在先贤祠前讨论“技术与人文”,内罗毕的孩子们用3d打印技术制作环保工具……
返程前,林岚收到怀特教授的邮件,附件是张照片:曼彻斯特大学的新生正在临摹《道德经》里的“道法自然”,旁边放着人工智能教材。下面写着:“你的学生教会我,伦理教育不该是筑起高墙,而应架起桥梁。”
飞机穿越云层时,王玥发来消息,说她最终没有启动基因编辑程序,而是和健太一起设计了“伦理预警系统”。附件里是张合影,各国交换生站在日内瓦湖边,手拉手围成巨大的莫比乌斯环——没有起点,也没有终点,只有永不停歇的循环与交融。
林岚望着舷窗外的云海微笑。她知道,这场跨越国界的教育之旅才刚刚开始。当不同文明的伦理智慧在年轻心灵里生根发芽,终会生长出守护人类未来的森林。而此刻,第一片新叶已经舒展,在阳光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