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4集:《合成生物学的边界探索》(第2页)
第二天清晨,林夏在实验室走廊遇见了伦理委员会的专员,对方胸前别着的钢笔上刻着螺旋形dnA图案。"听说你们在做噬油菌?"专员的声音像手术刀般精准,"去年阿拉斯加的案例显示,人工微生物在零下15度时自毁基因会失效,你们考虑过极地应用场景吗?"
林夏把提前准备好的低温测试报告递过去,报告里附着一组荧光照片:在零下20度的模拟环境中,噬油菌的自毁基因启动时会发出绿色荧光,如同深海中闪烁的警示灯。"我们添加了低温补偿序列,只要环境温度低于冰点,自毁程序会提前十二小时启动。"
专员翻到报告最后一页,忽然指着某组数据皱眉:"这里的土壤样本测试显示,噬油菌在红壤中的存活期比预期长了三天。"
林夏的心猛地一沉。那是湖南红壤的样本,富含铁元素,可能抑制了自毁基因的启动酶。她想起上个月去湘西考察时,看到的那些在油污染土壤里艰难生长的马尾松。
"需要追加实验。"她当机立断,转身对小陈说,"立刻调配红壤模拟环境,测试不同铁含量下的自毁基因活性。"
专员在一旁看着她调整实验参数,忽然开口:"知道为什么《伦理指南》要规定双重自毁机制吗?五年前,印度有团队合成的固氮菌逃逸到恒河三角洲,导致水稻田的固氮效率骤降30%,因为它们排挤了原生固氮菌。"他从公文包拿出份录像带,屏幕上显示着枯黄的稻田,"那些农民到现在还在诅咒合成生物学家。"
林夏盯着屏幕里龟裂的土地,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。那位老环保工程师在弥留之际,还抓着她的手嘱咐:"别以为改几个基因片段不算什么,自然界的平衡,是亿万年算好的方程式。"
三天后,追加实验的数据出来了。当红壤中的铁含量超过5%时,第一重自毁基因的启动效率会下降至60%。林夏盯着电泳图谱上那条微弱的条带,突然抓起电话:"张教授,必须植入第二重自毁基因,用铜离子触发的那种。"
"成本会再增加25%!"张教授在那头低吼,"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——项目可能被砍掉!"
"我知道意味着什么。"林夏望着窗外,春分刚过,实验室楼下的樱花正在飘落,"但我更清楚,如果因为成本省掉安全机制,我们和那些制造生态灾难的人没区别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