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7集:《无障碍科技的伦理责任》

裂痕上的光

 凌晨三点,林深的手指悬在手机屏幕上方两厘米处,汗水顺着他萎缩的前臂滑进轮椅扶手的凹槽。屏幕上跳动的外卖订单倒计时只剩下最后一分钟,可那个该死的"确认支付"按钮像是长在了另一个维度——他的肢体残疾让手指无法完成精准点击,而手机自带的无障碍模式在这次系统更新后彻底失效了。

 隔壁房间传来妻子压抑的咳嗽声,肺癌晚期的她今晚格外难受。林深咬着牙用牙咬住特制的触控笔,试图用脖颈的力量带动手臂,却在笔尖即将触碰到屏幕时,整个人不受控制地向前栽倒。手机重重砸在地上,屏幕裂开的纹路像极了他此刻的人生。

 一、数据里的孤岛

 "全国8500万残障人士中,仅12%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基础功能。"陈曦把调研报告拍在会议桌上,钢化玻璃桌面震起细小的灰尘。作为"科技伦理观察室"的创始人,她的声音里带着罕见的颤抖,"上周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中,有17位视障者因导航软件未适配盲道改道路线被困在积水中。"

 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。对面坐着的几位科技企业代表下意识地避开她的目光——他们刚刚还在为最新款折叠屏手机的屏占比突破90%而举杯庆祝。

 "陈主任,不是我们不想做。"一家头部手机厂商的产品总监推了推眼镜,"无障碍功能的研发成本要分摊到每台设备上,消费者不买账啊。上次我们增加了手语实时翻译,结果被骂'花里胡哨增加售价'。"

 "消费者?"陈曦忽然笑了,指着窗外十字路口,"那位拄着盲杖的老先生,他不是消费者吗?那位用脚打字的外卖员,他不算用户吗?当我们在发布会上吹嘘'全场景智能生活'时,有没有想过这些被技术抛下的人?"

 她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,调出林深摔倒的监控画面——那是社区志愿者无意中拍到的。画面里中年男人挣扎的身影让在场所有人的呼吸都变得沉重。"这位脊髓损伤患者,他需要的不是什么黑科技,只是一个能让他顺利下单退烧药的按钮。"

 二、会议室里的交锋

 "普惠设计?说得轻巧。"芯片厂商的副总敲着桌子反驳,"我们的处理器性能是有上限的,增加无障碍适配意味着要牺牲部分运行速度,市场部绝不会同意。"

 "牺牲?"陈曦从文件袋里抽出一份泛黄的报纸,标题是《世界上第一台盲文打印机诞生记》,"1829年,路易·布莱叶用6个凸点改变了盲人的世界。那时的技术条件比现在差得多,可他们没说过'牺牲'。"

 争吵声引来了走廊里的实习生。正在调试导盲机器人的张磊停下手里的工作,这个听障青年通过唇语读懂了会议内容,突然举起写着"我有想法"的牌子。他被特许进入会议室后,在电子白板上写道:"去年我开发的语音转字幕软件,因未考虑听障儿童的认知水平,使用率不足3%。不是技术问题,是我们从未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