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3集:《科技伦理的社区参与模式》(第2页)

 "所以每个月要开一次会。"陈默点开议事会章程的本地化版本,"你们可以随时检查设备运行数据,有问题就停掉。"他看着卡鲁亚眼里的怀疑慢慢变成动摇,想起怒江畔那个挂着经幡的基站,此刻应该正把虫草交易的直播信号发往全国各地。

 卡鲁亚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。半年前,某国际组织曾在这里安装过太阳能净水设备,承诺提供三年维护,却在设备故障后销声匿迹。锈迹斑斑的金属壳如今还躺在贫民窟边缘,像个被遗弃的诺言。陈默特意带团队找到那台废机器,当着长老们的面拆解分析:"我们的热解炉用的是模块化设计,任何一个零件坏了,社区自己培训的技术员都能更换。"他指着屏幕上的供应链图谱,"所有配件在内罗毕的市场就能买到,价格公开透明。"

 艾莎突然问:"那孩子们能去参观吗?我想让他们知道垃圾也能变成能量。"这个提议让议事厅里响起嗡嗡的议论声。长老们交换着眼神,最终由最年长的姆布吉点头:"可以建个参观通道,但要离设备三米远。"

 开工那天,卡鲁亚主动来帮忙搬运钢材。他卷起袖子露出小臂上的疤痕——上次抗议垃圾填埋场时被警棍打的。"我弟弟在垃圾场捡塑料瓶时被压死了。"他突然说,"如果这东西真能行,我想让他在天上看见。"陈默拍了拍他的肩膀,没说话。远处的铁皮棚屋里,有人用破旧的收音机播放着世界杯预选赛的实况,欢呼声顺着热风飘过来。

 秋末的波士顿郊外,枫叶正红得像火。陈默站在殖民时期的白色教堂里,看着社区居民们举着反对智能电表的标语。穿西装的议员试图用数据说明节能效果,却被戴毛线帽的老太太打断:"我们不关心电费,只想知道谁在监视我的用电习惯。"

 这是他推广议事会模式遇到的最棘手的场面。当他拿出内罗毕和怒江的案例视频时,有人嗤笑:"那些地方怎么能和我们比?"直到社区医院的护士长发言:"我母亲住在养老院,智能电表发现她半夜用电量异常,才及时发现中风。但前提是,我们知道数据怎么用。"

 护士长的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,让嘈杂的教堂安静下来。陈默趁机打开笔记本电脑:"在怒江,牧民们可以通过5g信号追踪牦牛,但基站的运行数据每季度都会在村委会公示。在内罗毕,热解炉的排放指标由社区推选的代表每周检查。"他调出一份文件,"针对智能电表,我们建议成立由居民、技术专家和律师组成的监督委员会,所有数据用途必须经过委员会投票批准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