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8集:《数字鸿沟的伦理弥合》(第3页)
艾莎在实验室的墙上画了一棵大树,每个参与协作的国家都在枝叶上标注了自己的贡献。“以前我们只能等着别人送果子,现在我们也能种树了。”她指着刚果的位置,那里已经长出了新的枝丫。
计划实施的第三年,全球技术差距指数下降了19%,但更重要的变化发生在观念层面。在年度评估会议上,曾经激烈反对的美国代表苏珊,主动提出将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纳入共享清单。“我们发现,当发展中国家的清洁能源技术提升后,全球碳排放下降的速度超出预期。”她展示的数据显示,共享计划间接减少了2.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。
会议室外的走廊里,陈舟遇见了姆巴鲁。这位刚果科学家带来了好消息:基于共享算法开发的疟疾预警系统,已经让三个省份的发病率下降了41%。“下个月,我们要开始培训其他非洲国家的技术员了。”他递过来一张照片,雨林小学的孩子们围着太阳能电脑学习,屏幕上是全球技术共享网络的实时地图,每个节点都在闪烁,像无数跳动的心脏。
那天傍晚,陈舟站在联合国大厦的顶楼,看着夕阳给曼哈顿的摩天大楼镀上金边。手机里弹出全球技术伦理数据库的最新数据:已有127个国家加入计划,共享技术达134项,培训伦理监管人员超过2万名。他忽然想起启动仪式那天,有人质疑这计划不过是理想主义的幻梦。
但此刻,他仿佛能听到刚果雨林里发电机的嗡鸣,内罗毕实验室里离心机的转动,马尼拉贫民窟里呼吸机的节奏——这些声音汇聚成人类文明的新韵律,在技术与伦理的平衡中,寻找着更公平的未来。
在数据库的最后一页,有段自动生成的文字:“技术的价值不在于专利证书的厚度,而在于它能让多少双眼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当雨林里的孩子能用vr探索宇宙时,我们或许才真正理解,共享不是损失,是人类文明的共同增值。”
夜色渐深,陈舟的电脑屏幕上,全球技术共享网络图还在不断扩展,像一棵正在生长的巨树,根系扎在每个需要技术的角落,枝叶伸向人类共同的明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