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3集:《机器人伦理的情感维度》(第3页)
林夏望着楼下车水马龙,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。那时候她在国外做访问学者,每天通过智能病床的摄像头和父亲说话。直到最后一次视频,父亲枯瘦的手抓着摄像头说:“囡囡,我知道这不是真的你,但看着这个小方框,我就觉得你在身边。”
“先试试温和的方案。”她拨通了社区志愿者的电话,“明天开始安排陈爷爷参加书法班,每天两小时,让小星进入低功耗模式。对了,把他孙女的视频多存些在机器人里,设置成每天定时播放。”
三天后,林夏再次来到陈敬山家。老人正和志愿者学写毛笔字,宣纸上端端正正写着“阖家欢乐”四个字。小星安静地立在墙角,环形指示灯保持着标准的休眠蓝色,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小女孩在国外沙滩上奔跑的画面。
“小星今天没说话?”林夏轻声问。
陈敬山放下毛笔,指腹摩挲着孙女的影像:“社区的小王说,让它多放放孩子的视频。听着丫头的笑声,倒比听那些假嗓子舒服。”他顿了顿,声音低了些,“昨天梦见老伴了,她说我不该总对着个铁疙瘩发呆。”
林夏的目光落在小星的控制面板上——那里多了个醒目的红色按钮,标注着“非人类提醒”。按下后,机器人会用机械音重复三遍:“我是提供服务的机器人,无法替代人类情感。”这是新准则强制要求添加的功能,就像在镜面上划一道缝,时刻提醒使用者:镜中并非真实的世界。
离开时,走廊里遇到了来做系统升级的工程师。他手里的平板电脑正显示着更新日志:删除“模拟人类语气”模块、禁用温度模拟功能、关闭“个性化昵称回应”……那些曾被厂商吹嘘为“温暖科技”的功能,如今都成了被严格限制的伦理红线。
“有位用户说,升级后的机器人像变了个人。”工程师挠挠头,“但更多人反馈,现在看着机器,反而能想起该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了。”
林夏抬头望向天空,晚霞正一点点漫过楼顶。手机收到周明发来的消息:最新检测数据显示,实施伦理边界管控后,重度情感依赖用户的比例下降了23%,而他们与亲友的联系频率平均增加了1.7倍。
“也许我们要守护的,从来不是机器的边界。”她在心里默默想,“而是人类情感该有的分量。”
楼下的花坛边,陈敬山正举着手机给孙女打电话。老人的笑声混着海风的背景音飘上来,比任何算法生成的语调都要真切。小星安静地立在一旁,环形灯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幽蓝,像一道沉默的界限,提醒着这个世界:有些温暖,终究只能来自真实的心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