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4集:《智能监狱的伦理监控限制》(第2页)


 “我们必须制定出明确的准则,来规范智能监狱中Ai监控系统的使用,不能再让这种侵犯人权的行为继续下去了。”艾米丽在团队会议上严肃地说道。


 于是,团队成员们开始深入调研,与曾经在监狱工作过的狱警、刑满释放人员等进行交流,了解Ai监控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种种问题,同时咨询法律界的权威人士,探讨如何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来保障犯人的基本人权。


 经过数月的努力,团队终于制定出了《智能监狱伦理准则》,准则中明确规定监控仅限“安全防范”目的,禁止监测思想、隐私对话,禁止利用Ai预测“犯罪概率”实施惩罚,并且要保留“人工复核”对监控结果的最终判定权。


 他们拿着这份准则,开始向相关的监狱管理部门以及司法机构进行游说,希望能够引起重视并推动其实施。起初,很多部门对此并不在意,觉得现有的监控系统已经很好地保障了监狱的安全,没必要多此一举。但团队成员们并没有放弃,他们通过举办研讨会、发布研究报告等方式,不断向社会各界宣传智能监狱中人权保障的重要性。


 第四章:内外的碰撞


 在团队努力推动准则实施的同时,监狱里的情况愈发紧张了。


 有一天,杰克他们趁着监狱里的电力系统短暂故障,监控出现短暂盲区的机会,偷偷写了一封反映情况的信,藏在了即将被运出监狱的废旧物品中,希望能够被外面的人发现。


 而监狱管理方在发现电力故障后,更加意识到犯人可能会趁机有所动作,于是打算进一步强化Ai监控系统,甚至准备增加更多的脑波监测设备,想要更精准地掌握犯人们的思想动态。


 这一消息在监狱里传开后,犯人们彻底愤怒了。在一次放风的时候,几个犯人情绪激动地和狱警发生了冲突,他们大声喊着自己的人权被侵犯,要求停止这种过度的监控。狱警们则按照规定采取了强制措施,一时间,监狱里的气氛剑拔弩张。


 而在外界,团队的努力终于开始有了一些回应。一些有良知的媒体得知了他们的行动以及智能监狱里存在的问题后,开始进行报道,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。民众们开始议论纷纷,有人觉得犯人就该被严格监管,不能太纵容他们;但也有很多人意识到,即便他们是犯人,基本的人权也应该得到保障,不能让科技成为侵犯人权的帮凶。


 监狱管理部门感受到了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,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Ai监控系统的使用情况,开始和团队进行接触,了解《智能监狱伦理准则》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意义。


 第五章:艰难的变革


 经过多轮的沟通和谈判,监狱管理部门终于决定尝试按照《智能监狱伦理准则》来调整Ai监控系统的使用方式。


 首先,技术人员开始对监控系统进行改造,关闭了那些用于监测犯人思想、隐私对话的功能模块,同时调整了情绪预测的算法,使其只聚焦在可能对监狱安全产生威胁的明显情绪波动上,并且设置了严格的权限,禁止狱警随意查看与安全防范无关的犯人数据。


 对于监控结果的判定,成立了专门的人工复核小组,小组成员由经验丰富的狱警和法律专家组成。每次Ai系统发出预警后,都需要经过人工复核,确认是否真的存在安全隐患,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根据系统判定就对犯人采取行动。


 然而,变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一些狱警习惯了依赖Ai系统全面掌控犯人的情况,对于这些改变很不适应,觉得这样会增加监狱管理的风险。而且,在改造过程中,也出现了一些技术上的小故障,导致监控出现了短暂的混乱,让监狱的管理一度陷入紧张状态。


 犯人们对于这些改变则是怀着复杂的心情。一方面,他们看到了希望,觉得自己的人权终于开始被重视了;但另一方面,他们又担心这只是一时的举措,怕过不了多久又会回到从前那种被过度监控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