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6集:《算法保险的伦理定价规范》(第2页)


 陈峰则在电脑前敲打着代码,试图模拟出不同情况下,去除这些不合理因素后,保险定价的合理区间。他不断地调整参数,对比结果,寻找着既能准确评估风险,又能保证公平性的最佳平衡点。


 张教授查阅了大量的伦理学资料,结合保险行业的特性,起草了伦理规范的初稿。规范里明确要求,算法不得基于性别、种族、地域等非风险因素定价,必须要把重点放在投保人的实际健康状况、过往病史、职业安全保障措施等真正与风险相关的因素上。


 同时,对于拒保理由,规范里强调要提供可解释的具体依据。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模糊的“风险过高”就打发投保人,而是要详细说明到底是哪项风险指标不符合要求,让投保人清楚明白。而且,为了避免算法的绝对化,还特意保留了人工调整通道,当遇到一些特殊情况,人工可以介入进行合理的调整,确保保险技术真正服务于风险共担的本质。


 团队成员们拿着这份初稿,反复讨论、修改,每一个条款都经过了激烈的争辩和细致的推敲。有时候,为了一个措辞,大家都会争论半天,因为他们知道,这份规范一旦出台,将会对整个保险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

 第四章:行业震动


 经过数周的努力,《算法保险伦理规范》终于完成了。林宇的团队决定将这份规范向整个保险行业公布,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共同遵守。


 消息一经传出,整个保险行业都震动了。一些大型保险公司的高层起初对此持怀疑态度,他们觉得Ai算法已经运行了这么久,虽然有一些小问题,但总体还是高效的,没必要大动干戈去遵循这样一份新规范。


 然而,随着媒体的介入,越来越多被拒保的投保人站出来讲述自己的遭遇,社会舆论开始一边倒,纷纷指责保险行业的这种不公平做法。那些因为地域被拒保的偏远地区居民,联合起来给相关部门写信,要求改变现状;从事高风险职业却买不到保险的工人们,也在网络上发声,呼吁保险行业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。


 在这样的压力下,不少保险公司开始重新审视这份规范。恒信保险公司的老总率先表态,愿意在公司内部试行《算法保险伦理规范》,看看效果如何。其他一些有远见的保险公司也纷纷跟进,开始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学习规范内容,调整自家的Ai保险定价算法。


 林宇和他的团队看到行业有了这样的变化,心里既欣慰又紧张。欣慰的是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,行业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;紧张的是,毕竟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,不知道在实际推行中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。


 第五章:困难重重


 在试行的过程中,果然遇到了不少难题。


 对于一些习惯了依赖Ai算法快速出结果的保险业务员来说,要重新去按照规范里的要求,详细审核每一个拒保理由,还要开启人工调整通道,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。有些业务员抱怨连连,觉得这样效率太低,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。


 而从技术层面来说,修改Ai算法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要去除那些不合理的因素权重,又要保证算法能准确评估风险,这需要不断地调试和验证。陈峰带着几个技术人员忙得焦头烂额,有时候一个小的参数调整,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,导致整个算法的评估结果出现偏差。


 还有一些保险公司,虽然表面上答应试行规范,但暗地里却还是想走捷径,对规范里的要求执行得并不彻底,只是做了一些表面功夫应付了事。


 林宇看着这些问题,心急如焚。他召集团队成员开会,一起商量对策。大家决定,一方面要加强对保险业务员的培训,让他们明白规范的重要性以及长远意义,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;另一方面,陈峰他们要继续优化算法调整的流程,争取找到更高效准确的方法。同时,团队还要对那些执行不力的保险公司进行监督,定期检查他们的落实情况,督促他们真正按照规范来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