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0集:《河流改道的伦理影响评估》(第2页)

“可你们的发展,不能建立在牺牲下游国家利益的基础上。”乌干达环境部部长卡鲁玛立刻反驳,“基奥加湖沿岸有120万居民,他们靠渔业和农业为生,改道工程会让他们失去生计。而且,埃塞俄比亚从未与我们协商过改道方案,这本身就是对下游国家的不尊重。”

会议室里顿时陷入一片争吵,特沃尔德和卡鲁玛各执一词,其他国家的代表也纷纷加入,有的支持乌干达,有的则理解埃塞俄比亚的发展需求,场面一度混乱。

林砚轻轻敲了敲桌子,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。她打开文件夹,将一份文件投影到屏幕上:“这是《河流改道伦理评估指南(草案)》,里面有三个核心原则,我想先和大家讨论一下。第一个原则,所有沿岸国家一致同意原则。跨境河流属于全流域国家共有,任何改道工程,都必须获得所有沿岸国家的同意,不能单方面决定。”

特沃尔德皱起眉头:“如果下游国家故意刁难,不同意任何改道方案,那上游国家就永远不能发展了吗?”

“当然不是。”林砚耐心解释,“‘一致同意’不是‘一票否决’,而是要求上游国家充分听取下游国家的意见,调整方案以满足全流域的利益。比如埃塞俄比亚的改道工程,我们可以一起评估,在保障下游生态用水和民生用水的前提下,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改道比例。”

她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第二个原则,改道水量限制原则。考虑到河流的生态功能和下游国家的用水需求,改道水量不得超过河流原流量的20%,而且这个20%,是指扣除生态用水后的可利用水量。也就是说,我们要先确定维持河流自净能力、保障下游民生的最低水量,再计算可改道的水量。”

尼尔森眼前一亮,这正是他一直强调的观点。他立刻补充道:“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,阿瓦萨河的年平均流量是每秒120立方米,维持下游生态和民生的最低水量是每秒40立方米,所以可改道的水量应该是(120-40)x20%=16立方米/秒,而不是现在计划的24立方米/秒。”

特沃尔德的脸色有些难看,但没有立刻反驳。林砚接着说:“第三个原则,建立跨境水情监测共享平台。所有沿岸国家都可以实时查看河流的流量、水质、水位等数据,确保改道工程按照协议执行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误解和冲突。同时,平台还可以用于预警洪涝、干旱等灾害,保障全流域的水资源安全。”

接下来的三天,会议进入了紧张的谈判阶段。林砚带领团队详细测算阿瓦萨河的生态用水量,埃塞俄比亚代表团起初坚持要维持原有的改道方案,但在林砚展示的生态影响评估报告面前,他们不得不承认,过度改道会给下游带来灾难性后果。

尼尔森和埃塞俄比亚的水文专家一起,重新计算了改道水量。他们发现,只要调整灌溉区的种植结构,将耗水量大的甘蔗换成耐旱的高粱和玉米,再优化水电站的发电效率,改道水量可以从24立方米/秒降至16立方米/秒,既不影响埃塞俄比亚的发展需求,又能保障下游的生态用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