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2集:《合成生物学的伦理研究清单》(第2页)
“当年就想推,但阻力太大。”周明远叹了口气,“发达国家想保技术优势,不愿被束缚;发展中国家担心清单变成技术壁垒,也不愿签字。现在你要重提,难度只会更大。”
“可再难也得做。”林砚将匿名邮件和新闻报道推过去,“上周世卫组织刚通报,全球有17个实验室具备合成天花病毒的能力,其中3个的安全防护等级还不到p3。一旦泄露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周明远沉默良久,终于点头:“我帮你联系国际伦理委员会,再找几个信得过的同行——记住,清单不能只站在我们的立场,得兼顾不同国家的需求,还要有可落地的监督机制。”
接下来的一个月,林砚的团队成了“空中飞人”。他们先去瑞士日内瓦,和国际伦理委员会的专家争论“禁止领域”的界定——对方坚持将“低致病性冠状病毒合成”列为“限制级”,林砚却据理力争:“sArs和新冠都证明,低致病性病毒可能通过突变升级,必须直接列为禁止项,没有模糊空间。”
随后又飞往巴西,与发展中国家的科研代表沟通“允许领域”。对方担心清单会限制“疾病治疗用微生物”的研发,比如针对热带病的工程菌。林砚当场修改条款,加入“发展中国家可优先获得基础研究技术支持”的内容,还承诺建立“伦理豁免通道”——若某国面临突发疫情,可申请临时开展特定微生物合成研究,但需24小时内通报国际监督组。
争议最大的是“实验室安全等级”条款。某欧洲国家代表提出“p2实验室可开展部分低风险合成研究”,林砚直接拿出数据:2022年,全球57%的合成生物安全事故发生在p2实验室,其中两起导致操作人员感染重组细菌。“必须是p3以上,而且要定期接受国际核查,这是底线。”她的语气没有丝毫退让。
就在清单草案即将定稿时,意外发生了。陈阳在整理全球实验室名录时发现,某军工背景的企业竟偷偷改建了p3实验室,以“研究新型抗生素”为名,购买了合成鼠疫杆菌的关键试剂。
“他们的申请材料全是假的!”陈阳将证据拍在桌上,“伪造了伦理审批文件,还隐瞒了军工背景。”
林砚立刻联系国际监督组,对方却表示“没有执法权,只能发函警告”。情急之下,她想到了周明远提到的“全球合成生物试剂追溯系统”——这套系统由各国海关和试剂生产商共同搭建,可追踪所有危险生物材料的流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