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3集:《智能城市的伦理能源分配》(第2页)

 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,只有窗外的暴雨声还在不断敲打着玻璃。市长揉了揉眉心,目光转向一直没说话的林野:“林组长,能源伦理团队之前提交的《智能供能伦理分配草案》,现在能拿出来谈谈吗?”

 林野立刻从包里拿出一份打印好的草案,快步走到会议桌中央,将文件分发给众人,指尖在重点条款上逐一划过:“我们团队根据老城区的人口结构、基础设施需求做了三个月调研,草案核心有三条。第一,重新划定负荷等级,将居民基本生活用电(照明、冰箱、常用医疗设备)、社区医院、养老机构用电划为‘绝对一级负荷’,这类负荷在任何情况下的占比都不得低于总供电量的60%,优先保障;第二,对商业区实行峰谷动态限电,用电高峰时段(早8点至晚10点)关闭非必要照明、广告屏和超额空调,写字楼空调温度统一设定为26c,非高峰时段再逐步恢复;第三,建立‘用电数据公开机制’,每周在市政府官网和供能公司平台公示各区域的供电量、负荷占比,接受市民监督,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核。”

 草案刚念完,张磊就急得站了起来:“这绝对不行!夏季本来就是用电高峰,现在又遇上台风,供电缺口这么大,要是按60%的比例给一级负荷,商业区的供电量至少要削减20%——那些企业肯定要闹,到时候投诉电话能把公司打爆!”

 “闹就解决问题了?”市长接过草案,翻到附件里的调研数据,指着其中一页对张磊说,“你看看这里——老城区有6个养老机构、4家社区医院,常住人口里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30%,还有5所学校、12个社区服务中心,这些都是必须保障的基本需求。我们建智能城市,是为了让城市更宜居,让居民的生活更有保障,而不是只算经济账,把民生需求排在后面。”

 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,语气变得格外坚定:“明天早上8点起,就在老城区试点新方案,供能公司派技术人员驻点,实时监测供电情况;市政府这边,我会安排专人对接居民诉求,有问题第一时间解决。出了任何问题,先问责我们这些决策者,再问责供能公司——但前提是,必须把老城区的基本用电保障好。”

 张磊张了张嘴,最终还是没再说什么,只是点了点头,拿起草案坐回座位,开始低头研究技术调整方案。王阿姨看着市长,眼眶突然红了,她攥着那张皱巴巴的诉求单,声音哽咽:“谢谢市长,谢谢林组长,我们老城区的人不是不讲理,就是想让家里的灯能亮着,老人的机器能转着……”

 第二天清晨,台风“山猫”终于过境,天空放晴,空气里还带着雨后的湿润。林野跟着供能公司的技术组一起去了纺织厂社区,刚走进巷子就闻到了淡淡的豆浆香——早餐摊的蒸笼冒着白汽,摊主正笑着和居民打招呼,巷子里的路灯还亮着,却不再是之前那种昏黄的微光,而是透着稳定的暖光。

 “林组长,你们来啦!”王阿姨从居委会办公室跑出来,手里端着两杯刚泡好的热茶,“昨晚一夜都没停电,老周家的呼吸机一直好好的,孩子们的期末考试也顺利考完了——真是太谢谢你们了!”

 正说着,一位穿着碎花衫的老人提着电水壶走了过来,正是王阿姨提到的周奶奶。她把电水壶放在台阶上,笑着给林野递了杯茶:“我家老周今早还说,要是昨天机器停了,他这条命可能就没了。现在好了,灯亮着,机器转着,心里踏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