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6集:《虚拟社交的伦理隐私保护协议》(第2页)
“平台把我们当成了数据饲料,”陈默的虚拟形象是个穿着黑夹克的年轻人,语气带着愤怒,“去年我提出要在用户协议里明确数据采集范围,被Ceo骂‘不懂商业’,说‘用户愿意用隐私换便利,这是行业潜规则’。”
“潜规则不能替代法律,”周棠推了推虚拟眼镜,调出一份草案,“我们需要制定一份《虚拟社交伦理隐私协议》,不仅要明确平台的采集边界,还要赋予用户数据控制权。但首先,得让更多用户知道自己的隐私正在被侵犯。”
赵锐主动承担了技术突破的任务。他花了一周时间,在“星穹”的公共区域植入了一个“数据透明插件”——用户点击插件后,能实时看到自己当前被采集的数据类型,比如“正在记录:面部表情、手势动作、语音语调”,下方还会弹出这些数据可能被用于的用途。插件上线当天,“星穹”的用户投诉量暴涨三倍,#星穹偷数据#的话题在现实社交平台上迅速发酵。
平台的应对却充满傲慢。Ceo在虚拟发布会宣称“数据采集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,反对者都是不懂技术的外行”,甚至暗中封禁了安装“数据透明插件”的用户账号。这种强硬态度反而激化了矛盾,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抗议行列,有人自发制作“隐私保护指南”,有人发起集体诉讼,要求平台删除非法采集的数据。
林野团队趁机将《虚拟社交伦理隐私协议》草案公之于众,其中明确了三大核心条款:一是平台必须以“弹窗+文字说明”的形式,告知用户数据采集的具体范围,比如“仅采集语音数据用于实时翻译,不采集表情、动作数据”;二是用户有权在设置中自主关闭非必要数据采集功能,关闭后不影响基础社交服务;三是禁止将用户社交数据用于商业广告推送,未经用户书面授权,不得向任何第三方共享数据。
这份草案很快得到了行业内不少有识之士的支持。有虚拟社交平台主动联系林野团队,表示愿意率先试点协议内容;高校和研究机构也纷纷发声,呼吁建立虚拟空间的隐私保护标准。但“星穹”的抵抗依然顽固,他们雇佣公关公司抹黑团队,称其“故意破坏行业发展”,还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屏蔽协议草案的传播。
转折点发生在一次直播辩论中。周棠代表团队与“星穹”的法务总监对辩时,赵锐突然接入直播,展示了一段关键证据——平台不仅采集普通用户的数据,还暗中记录了多位公众人物的虚拟社交内容,包括他们未公开的私人对话。这段证据让公众哗然,监管部门也迅速介入调查,责令“星穹”暂停运营,全面整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