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0集:《智能客服的伦理服务边界》(第2页)
此外,《标准》针对特殊群体设置“优先转接”机制。老年人、残障人士等特殊用户拨打客服电话时,可通过语音指令(如“我是老年人,需要人工帮助”)或按键操作(如电话客服中按“9键”)触发优先转接,等待时间缩短至1分钟以内。企业需对客服人员开展特殊群体服务培训,确保人工客服能为特殊用户提供耐心、细致的沟通服务,避免因沟通障碍影响问题解决。
三、约束服务行为:禁止Ai客服的“伦理失范”操作
在实际服务中,部分Ai客服存在“话术拖延”“虚假承诺”等伦理失范行为,不仅无法解决用户问题,还会加剧用户的不满情绪。例如,面对用户的退款诉求,Ai客服反复回复“已为您反馈,将在3-7个工作日内处理”,但始终未跟进进度;或承诺“会有专人联系您”,却未明确联系时间,最终不了了之。为杜绝此类行为,《标准》对Ai客服的服务行为作出严格约束,明确禁止三类违规操作。
第一类是禁止“话术拖延”。《标准》要求Ai客服的回复需具备实质性内容,不得使用模糊、推诿的话术。例如,在处理投诉时,Ai客服不得仅回复“正在处理中,请您耐心等待”,而需告知用户“您的投诉已登记,投诉编号为xxx,负责专员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”;在跟进退款进度时,需明确告知用户“当前退款处于xx环节,预计xx时间到账,若超时未到账可拨打xx电话查询”。同时,《标准》禁止Ai客服通过“重复提问”“转移话题”等方式拖延沟通,如用户已明确描述问题后,Ai客服不得反复询问“请问您的问题是什么”“您是否已查看常见问题”,若用户连续两次表示“问题未解决”,Ai客服需立即触发人工转接。
第二类是禁止“虚假承诺”。《标准》要求Ai客服的所有承诺必须基于企业可实现的服务能力,不得作出无法兑现的保证。例如,Ai客服不得承诺“退款将在24小时内到账”,若企业实际退款流程需要3个工作日,则需如实告知用户“退款将在3个工作日内到账,具体到账时间以银行处理为准”;不得承诺“商品可无条件退换货”,若企业有“拆封后不支持退换”的规定,需在回复中明确说明。为避免Ai客服因信息不准确作出虚假承诺,《标准》要求企业建立“承诺审核机制”,所有Ai客服的预设话术需经过法务部门与客服管理部门双重审核,确保话术内容符合企业实际服务政策,无夸大、虚假表述。
第三类是禁止“信息隐瞒”。《标准》要求Ai客服在服务过程中,需主动向用户告知与诉求相关的关键信息,不得隐瞒重要条款或流程。例如,用户咨询退换货时,Ai客服需主动告知“退换货期限、所需凭证、运费承担方式”等信息;用户投诉商家时,需告知“投诉处理流程、所需时间、用户的权利与义务”。若用户未主动询问,但关键信息可能影响用户决策(如“退款需扣除手续费”),Ai客服需在回复中主动提及,避免用户因信息不全导致权益受损。
四、完善监督机制:服务记录可查与违规追责
为确保《标准》落地执行,避免企业“纸上谈兵”,《标准》构建了完善的监督机制,通过“服务记录可查”与“违规追责”双重手段,保障消费者的监督权与维权权。
在“服务记录可查”方面,《标准》要求企业完整留存所有客服沟通记录,包括Ai客服与用户的对话内容、人工客服的服务录音或文字记录、转接流程记录、问题处理进度记录等。记录需至少保存3年,用户可通过订单编号、手机号等身份信息,在1年内随时申请查询自己的客服沟通记录,企业需在3个工作日内为用户提供查询通道(如线上下载、邮件发送),不得拒绝用户的合理查询请求。同时,《标准》要求服务记录需清晰、完整,不得篡改、删减关键信息,如人工客服与用户的通话录音需完整记录沟通全过程,不得仅保存部分片段;Ai客服的对话记录需包含用户输入内容与Ai回复内容,不得遗漏用户的诉求表述。
在“违规追责”方面,《标准》明确了企业违反《标准》的具体处罚措施,建立“分级追责”机制。对于轻微违规行为(如“转人工”按钮位置不够显着、服务记录保存不完整),由监管部门责令企业限期整改,整改期限不得超过7个工作日,企业需在整改完成后提交整改报告;对于中度违规行为(如“智能转人工”等待时间超过3分钟、Ai客服使用“话术拖延”),监管部门对企业处以5000-2万元罚款,并将企业违规信息纳入信用档案;对于严重违规行为(如故意隐藏人工客服入口、Ai客服作出虚假承诺导致用户重大损失、拒绝用户查询服务记录),监管部门对企业处以2-10万元罚款,暂停企业相关业务的客服服务资质,责令企业重新开展客服体系建设,待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