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1集:《极地生态监测的伦理数据共享机制》(第2页)

团队的第一次线上会议就陷入了争论。美国科考队的代表马克提出,美国在极地科考投入了巨额资金,公开数据会损害国家利益。“我们花了两亿美元研发的冰盖雷达监测系统,凭什么免费共享数据?”马克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,带着一丝傲慢。

“凭极地正在以每年13.1%的速度流失冰盖。”林夏反驳道,她点开共享屏幕上的卫星图,红色区域在北极圈不断扩大,“去年阿拉斯加的冻土融化,释放的甲烷相当于全球一年的碳排放量,你们的冻土监测数据如果不公开,全球气候模型都无法精准预测甲烷扩散路径,这损害的是全人类的利益。”

巴西科学家索菲亚也附和:“我们亚马逊雨林的旱季越来越长,研究显示与南极环流变化有关,但没有各国的南极气象数据,我们无法建立关联模型,只能眼睁睁看着雨林退化。”

争论持续了四个小时,直到埃里克展示了一段视频:挪威科考队在北极点发现的白鲸群体,因海冰提前融化,无法按往年路线迁徙,有三头幼鲸已经饿死。“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白鲸的生存信号。”埃里克的声音有些哽咽,“如果我们还在为数据归属争执,下一个消失的可能就是整个白鲸种群。”

马克沉默了。第二天,他发来邮件,同意公开美国非涉密性极地数据,但要求在数据使用时标注美国科考队的知识产权。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,团队以此为基础,开始细化《极地生态数据伦理共享机制》的条款。

最棘手的是涉密数据的界定。俄罗斯代表提出,极地的战略资源分布数据涉及国家安全,绝对不能公开。林夏和团队反复商议,最终确定“涉密数据需明确标注保密期限”——如矿产资源分布数据保密期不超过10年,军事相关数据需经国际极地组织审核后确定保密时长,避免以“涉密”为由无限期封闭数据。

还有商业开发的禁止条款。瑞士一家旅游公司曾试图用科考队的南极冰盖数据,设计“极地冰盖观光路线”,团队在机制中明确禁止将数据用于商业开发,“极地不是旅游景点,更不是采矿场,数据只能服务于生态保护。”

机制草案完成后,团队开始在各国极地组织间游说。在澳大利亚霍巴特的国际极地年会议上,林夏遇到了曾经反对共享数据的日本科考队代表山田。山田递给她一份报告,是日本南极昭和站的帝企鹅种群监测数据,“我们决定公开过去20年的数据,”他说,“去年我们发现帝企鹅的繁殖地因为冰盖退缩减少了40%,如果不共享数据,全球都无法制定有效的保护计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