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46章 郑国渠:一条水渠里的国运转机(第2页)
郑国作为总工程师,发明了"横绝"技术——把沿途的小河拦腰截断,让水都汇入主渠。这招看似简单,实则需要精准计算水量和坡度。有次山洪暴发,渠道差点决口,郑国跳进泥水里指挥抢险,三天三夜没合眼。
整整十年,这条全长三百多里的大渠终于完工。当泾水顺着渠道奔涌而下,盐碱地变成了良田,关中百姓跪在渠边痛哭:"这哪是水渠,分明是老天爷给秦国的生路!"
三、亩产翻倍的秘密:农业革命的蝴蝶效应
郑国渠最厉害的,不是灌溉了四万多顷土地,而是改变了关中的土壤。泾水带来的泥沙富含养分,淤灌后的土地变得肥沃异常。过去亩产一石的地,现在能收两石半,相当于粮食产量翻了一倍还多。
粮食多了,连锁反应就来了。首先是兵源充足,青壮汉子吃饱饭才有力气打仗;其次是国库充实,多余的粮食能换成兵器和战马;最关键的是民心归附,老百姓发现跟着秦国干,日子能越过越好。
《史记》记载,渠成之后,"关中为沃野,无凶年,秦以富强,卒并诸侯"。这话不是夸张。后来王翦带六十万大军灭楚,粮草供应整整三年不断,靠的就是郑国渠滋养的关中粮仓。韩国本想拖垮秦国,结果反倒给对手递了把"倚天剑"。
四、水工与帝王的默契:技术官僚的崛起
郑国能保住性命继续修渠,背后藏着嬴政的用人智慧。按老规矩,间谍该千刀万剐,可嬴政明白:杀了郑国容易,但懂水利的人才难寻。这就好比现在的企业,宁可留住有本事的"刺头",也不能让项目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