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43章 荆轲刺秦: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(第2页)

 荆轲找到樊於期:“我有个主意,能报您的血海深仇——您把脑袋借我,我带着去见秦王,趁机刺死他!”樊於期先是一愣,随后仰天大笑:“好!我等这天很久了!”当场拔剑自刎。

 太子丹听说后,抱着樊於期的头哭了一场,可哭完就把脑袋装在匣子里,跟燕国督亢(今河北涿州)的地图捆在一起——这两样东西,就是献给秦王的“投名状”。

 后世有人骂太子丹冷血,可在他眼里,樊於期的头跟一把匕首没啥区别,都是完成任务的工具。这也难怪,燕国快亡了,哪还顾得上仁义道德?

 三、易水送别:悲壮背后的荒诞

 公元前227年,荆轲带着副手秦舞阳出发。太子丹领着一群人,穿着白衣白帽,在易水边上送行。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着节拍唱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”歌声苍凉,在场的人都哭成了泪人。

 可细琢磨这事儿,透着股荒诞劲儿。秦舞阳才十三岁,杀人不眨眼,本该是得力助手,结果一进咸阳宫,见嬴政的阵仗,吓得脸都白了。荆轲只能赔笑:“乡下人没见过世面,让大王见笑了。”

 更离谱的是,荆轲献地图时,“图穷匕见”,抓起匕首就刺,结果没刺中。俩人绕着柱子追跑,满朝文武干瞪眼——按秦国规矩,大臣上殿不能带兵器。等嬴政反应过来,拔出长剑砍断荆轲左腿,荆轲瘫在地上,把匕首朝嬴政扔过去,又没中。

 四、失败的必然:一场漏洞百出的刺杀

 后人总说荆轲“剑术不精”,其实这事儿从根子上就注定失败。太子丹给荆轲的指令太矛盾:既要活捉嬴政,逼他归还六国土地;又要必要时杀了他。您想啊,活捉比刺杀难十倍,荆轲哪能顾得过来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