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9章 贾谊谪居湘水怨(第2页)
这些传说虽无实据,却反映了百姓对贾谊的同情。当时长沙地处偏远,被视为“瘴疠之地”,百姓见贾谊不嫌弃当地贫瘠,反而教孩童读书、劝农人深耕,便将他比作“屈子再世”。《三辅旧事》记载,贾谊任内曾主持修缮屈原祠,落成之日,祠中香火竟自动飘向长安方向,被百姓解读为“才子心系朝堂”。
三、鵩鸟(fu niao)带来的宿命论
汉文帝六年(公元前174年),一只鵩鸟飞入贾谊居室。汉代人认为此鸟不祥,贾谊遂作《鵩鸟赋》,抒发对生死、命运的感慨。赋中写道:“且夫天地为炉兮,造化为工;阴阳为炭兮,万物为铜。”(白话文:天地如同熔炉,造化好比工匠;阴阳二气充当炭火,世间万物皆为铜料。)
民间对这段故事的演绎更为离奇。有人说,鵩鸟飞入时,屋内突然响起琴音,贾谊与之“对答如流”;还有人传言,此鸟爪上系着帛书,写着“寿不过三十”——贾谊卒年三十三岁,百姓便将他的早逝与鵩鸟的“预言”联系起来。《西京杂记》更添油加醋:“贾生亡日,湘水尽赤,如泣血泪。”
四、才子命运的民间共鸣
贾谊的遭遇,在民间被视为“贤才遭忌”的典型。长安酒肆的说书人讲起他的故事,总要叹一句:“文比屈子,命比冯唐。”(冯唐为汉代另一位怀才不遇的人物)河南、湖南一带的学子,考试前必到贾谊故居焚香,祈求“不遇谗臣,早展抱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