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4章 曹操盗墓产业链(第2页)
曹操对盗墓行为实行“军事化管理”。《魏武军令》规定:“盗掘十丈以上大墓,赏百金;私吞宝物者,斩立决。”某次盗掘汉梁王墓时,士兵因争抢玉衣发生火并,曹操当即处死为首者,将财物充作军饷。这种“盗亦有道”的作风,让盗墓产业链迅速成为支撑曹军的经济命脉。
三、邙山风云:汉墓群的浩劫
洛阳北邙山,素有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之说,历代王陵多达数百座。据《洛阳伽蓝记》记载,曹操的盗墓军曾在此驻扎数月,“凿山为道,昼夜不绝”。最轰动的一次,是盗掘汉灵帝文陵,出土金缕玉衣、青铜编钟等珍宝三十余车,其中一枚“熹平石经”残片,竟被熔铸为军器。
民间流传着更惊悚的细节:盗墓士兵曾挖出未腐女尸,其肌肤如生,怀中紧抱刻有“永寿三年”字样的玉珏(jue)。此事被《搜神记》收录,但裴松之在《三国志注》中驳斥:“此乃好事者附会,然曹操盗掘之酷,可见一斑。”事实上,北邙山汉墓十室九空,连普通贵族墓葬都被“剖棺裸尸,掠取金宝”。
四、舆论漩涡:盗墓背后的政治博弈
曹操盗墓之举,引发士林激烈抨击。孔融曾上书讽刺:“昔武王伐纣,以妲己赐周公;今明公掘墓,以金宝赐将士,可谓‘爱财不爱德’。”(从前周武王把妲己赐给周公,如今您把墓中财宝分给将士,真是重财轻德。)曹操表面以“乱世用重典”回应,私下却授意陈琳写《为袁绍檄豫州文》自污,将盗墓责任推给“临时设置的官职”,试图淡化自身形象。
更微妙的是,袁绍、袁术等诸侯虽谴责曹操“掘人祖坟”,却暗中效仿。《英雄记》记载,袁绍曾派部将高干盗掘韩馥家族墓,获取黄金万两;袁术在寿春“发冢取砖,以筑宫室”。可见盗墓实为乱世诸侯的“潜规则”,唯有曹操将其制度化,才成了众矢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