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6章 孙权断盗马案

一、乱世初临:十五岁主公孙权的困境

 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孙策遇刺身亡,年仅十五岁的孙权接过江东基业。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载:“是时惟有会稽、吴郡、丹阳、豫章、庐陵,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,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,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,未有君臣之固。”(此时孙权仅据有会稽、吴郡等五郡,偏远山区尚未归附,各地豪强拥兵自重,流亡士族观望局势,君臣关系极不稳定。)

 摆在少年孙权面前的,是一盘危局:内有山越部族叛乱,外有曹操、刘表虎视眈眈,连孙氏旧部都对这位“乳臭未干”的主公心怀疑虑。而一场突如其来的“盗马案”,却成了他立威的契机。

 二、盗马惊变:豪强与王权的暗战

 据《吴历》记载,建安七年(公元202年),吴郡豪族沈氏的马场突发盗案,三百匹战马一夜失踪。沈氏乃江东大族,自孙坚时代便“世掌部曲,田连阡陌”,其家主沈友当即上书孙权,言辞傲慢:“若不彻查,吾等恐难再效犬马之劳。”(若不彻底追查,我们恐怕难以继续为您效力。)

 孙权亲赴现场勘查,发现两个疑点:其一,马厩守卫皆为沈氏族人,却无一人伤亡;其二,被盗马匹马蹄皆裹棉絮,明显是“内贼”所为。更关键的是,《建康实录》记载,案发前一月,沈友曾私自铸造兵器,与山越首领互通书信。

 孙权不动声色,暗中命校尉吕范率亲信查访。十日后,真相浮出水面:沈友自恃家族势力,欲借盗马案要挟孙权,同时勾结山越,图谋割据吴郡。所谓“盗马”,实为转移战马至私兵营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