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11章 蜀汉盐铁案(第2页)
三、暗战博弈:经济改革的政治代价
盐铁官营触动的不仅是经济利益,更引发政治地震。《三国志·董和传》记载,司盐校尉王连因推行新政,“屡遭谤议,府衙夜有投石纵火者”。为制衡豪强,诸葛亮采取“以夷制夷”策略:重用出身南中的吕凯、孟获,将部分盐铁利润用于“赐夷人耕牛、盐铁”,换取少数民族支持。
更微妙的是对士族的分化。诸葛亮一方面打压“私煮盐铁”的豪族,另一方面吸纳其子弟入仕。《蜀志》载,巴西大族谯(qiao)周之子被任命为“司盐丞”,表面是重用,实则将其作为人质。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,让《盐铁令》得以推行。
但改革并非一帆风顺。《寰宇记》记载,建兴五年(公元227年)北伐前夕,因盐铁运输延误,前线出现“兵器钝锈,士卒缺盐”的危机。诸葛亮亲自撰写《诫励令》:“盐铁者,国之重器,若有疏失,虽远必诛!”并增设“督运官”,确保物资调配。
四、成效与争议:经济改革的历史回响
盐铁官营的成效立竿见影。《三国志》注引《蜀记》称:“数年之间,府库充实,乃能六出祁山,兴师动众。”据估算,官营盐铁每年为蜀汉提供军费七成以上,支撑起十万大军的北伐消耗。
但负面影响同样显着。《华阳国志》记载,官营铁器“形制粗劣,价高难售”,百姓私下抱怨“官铁不如民铁利”;盐价虽统一,却因运输成本高,导致偏远地区“淡食者众”。东晋史学家常璩(qu)评价:“亮之治蜀,急功近利,盐铁之政,虽强其国,亦疲其民。”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社会结构的变化。官营制度催生了一批“盐铁新贵”,如王连之子王山“累官至尚书仆射”,形成依附于政权的官僚资本集团。这一群体后来成为蜀汉后期“主降派”的重要力量,间接加速了政权灭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