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1章 洛阳童谣案
一、童谣乍起:一句儿歌搅乱朝堂
东汉初平元年(公元190年)的洛阳城,春寒料峭。七岁的顽童阿牛蹲在朱雀大街的墙根下,用树枝划着地面,嘴里哼着新学的调子:“千里草,何青青,十日卜,不得生!”几个小伙伴围过来,跟着瞎唱,却不知这句儿歌,即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。
“千里草”合为“董”,“十日卜”拆作“卓”,直白得连市井百姓都能听懂。《续汉书·五行志》里明明白白记着:“时人以为卓当亡也。”可在董卓眼里,这哪是童谣,分明是反贼的檄文。彼时他刚废少帝、立献帝,自封相国,正用铁血手段镇住满朝文武,哪容得下街头巷尾传唱“不得生”?
负责巡查的羽林卫很快发现了端倪。阿牛被揪进相府时,怀里还揣着半块冷硬的麦饼。董卓斜倚在胡床上,肥硕的身躯压得床榻吱呀作响,眯着眼问:“谁教你唱的?”孩子吓得尿了裤子,只嘟囔着“西市卖糖人的王三”。当晚,王三连同三个听曲的老叟,被以“造作妖言”的罪名斩于市曹。
二、文字狱起:从儿歌到灭门
董卓的怒火并未平息。他深知,童谣这东西,就像墙角的野草,斩了一茬,还会长出十茬。《献帝起居注》记载,自童谣案起,洛阳城设立“司谣官”,专查街头巷尾的流言。但凡听见“董”“卓”相关的谐音词,不问缘由先抓进大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