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21章 张鲁的五斗米道(第2页)
三、转折:曹操南下与降曹争议
公元215年,曹操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。张鲁本欲投降,其弟张卫却执意抵抗,率数万人马在阳平关据险而守。《魏略》记载了一段颇具戏剧性的野史:曹操初攻阳平关不利,正欲撤军时,夜间误打误撞闯入张卫营寨,竟大破守军。张鲁闻讯后,叹息道:“本欲归命国家,而意未达。今曹公垂恩,遂愿矣。”
但在投降方式上,张鲁展现出狡黠的政治智慧。他并未直接出城献印,而是率部众退往巴中,声称“今以土地归国家,本是大功,何忍具宝物缴之”,将仓库封存,以“欲归之曹公,故封藏之”为由,既保全了颜面,又向曹操示好。曹操果然大为赞赏,封张鲁为镇南将军、阆中侯,食邑万户。
最具争议的是张鲁那句“宁为曹公作奴,不为刘备上客”。野史对此解读不一:《九州春秋》称张鲁厌恶刘备“假仁假义”;也有说法认为他早看出刘备志在益州,降刘无异于引狼入室;更有民间故事演绎,称张鲁曾梦到“曹为真龙,刘为草蛇”,故有此选择。
四、野史余响:鬼道传说与制度争议
张鲁政权虽亡,但其“鬼道”文化却在汉中流传甚广。民间传说,张鲁投降时曾留下“镇山符”,藏于米仓山深处,若有人能集齐五张符纸,便可召唤“米道神兵”。直到南北朝时期,仍有流民打着“天师道”旗号起义,宣称继承张鲁遗志。
对于义舍制度,后世争议不断。《资治通鉴》批评其“以鬼道教民,实为愚民之术”;但也有学者认为,这种将社会保障与道德教化结合的尝试,比同期任何政权都更具开创性。明代思想家李贽甚至称张鲁为“乱世真儒”,认为其“以道治国,胜于以法治国万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