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22章 刘璋失益州(第2页)

 三、民心倒戈:从“刘益州”到“汉中王”的舆论转向

 刘备起兵后,刘璋虽坐拥三万精锐,却屡战屡败。《蜀记》载一则野史:某次战役中,蜀将吴懿本欲出战,其母哭劝:“吾闻刘备军不扰民,汝若助刘季玉,恐遭天谴。”吴懿遂降,此事在益州百姓中口口相传,渐成“刘备仁德,刘璋昏庸”的舆论导向。

 反观刘璋治下,百姓苦苛政久矣。《九州春秋》载,刘璋为筹备军费,下令“百姓交粮,十取其七”,民间怨声载道。刘备入蜀时,却颁布“约法三章”:“一不抢粮,二不占田,三不征丁”,并将刘璋库存的蜀锦分发给饥民。野史记载,有老妪分得半匹蜀锦,含泪道:“此锦本是我等织就,刘豫州却还于百姓,真乃明主!”

 当刘备兵临成都时,城中尚有精兵三万、粮草可支一年,但刘璋长叹:“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,无恩德以加百姓。攻战三年,血肉捐于草野,皆我之罪,何心能安!”遂开城投降。民间对此评价两极:《蜀地谣》称“季玉仁厚,不忍百姓遭殃”;《魏略》却讥讽:“妇人之仁,焉能守土?”

 四、野史遗闻:荒诞传说与后世争议

 1. “锦袍诅咒”之谜

 《搜神记》载,刘璋投降后,其平日所穿的蜀锦袍突然自燃,灰烬中显现“汉”字。民间传言此为“天命归刘”的征兆,更有好事者称,当年迎刘备的千车锦帛,每匹都暗藏“益州易主”的符篆。

 2. “百姓的选择”奇闻

 野史流传,刘备入主益州后,曾有百姓将刘璋画像与刘备画像并挂于堂中。问其故,答曰:“刘益州虽庸,却未屠城;刘豫州虽贤,吾等仍需纳粮。两相比较,各留其位。”此荒诞故事,道出乱世百姓“不求明主,只求活命”的生存哲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