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9章 交州贸易线

一、荒蛮之地:交州的地缘战略价值

 东汉末年,交州(今越南北部、广东广西南部)被中原视为“瘴疠之地”。《水经注》记载此地“暑湿郁蒸,飞鸟不至,行者多染疾”,但恰恰是这种偏远,让交州成为乱世中的“避风港”。据《三国志·士燮(xiè)传》,交州刺史朱符因“赋役过重”被当地俚人(古代南方族群)杀死后,交趾太守士燮上表朝廷:“交州幅员千里,山海阻隔,宜以绥(sui)靖为上。”(交州地域辽阔,地势险峻,应以安抚治理为主。)

 士燮家族趁机崛起,兄弟四人分据交趾、合浦、九真、南海四郡,史称“一州之地,尽归士氏”。但真正让交州在乱世中举足轻重的,并非士燮的割据势力,而是其掌控的海上贸易线——这条连接中原、东南亚与印度洋的商路,被称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雏形。

 二、商船往来:香料、珍珠与战略物资

 《交州异物志》记载,交州港口每日“番舶云集,香料盈市”。从东南亚运来的沉香、胡椒、象牙,从印度转运的琉璃、棉布,甚至波斯的银币,都在此集散。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当属合浦珍珠,《后汉书·孟尝传》曾赞“合浦珠还”的典故,足见其产量与品质。

 士燮深谙贸易的政治价值。他与东吴孙权达成默契:交州商船可自由往来建业(今南京),但需每年进贡“明珠百斛(hu),翠羽千端”。《吴录》记载,孙权曾派康泰、朱应出使扶南(今柬埔寨),船队正是从交州港口出发。返程时带回“驯象十头,琉璃器皿百具”,既充实了东吴国库,也彰显了其“远抚蛮夷”的政治姿态。

 更关键的是,交州贸易线为乱世诸侯提供了稀缺战略物资。据《岭南丛述》,士燮曾向西蜀秘密输送“占城稻种”,助其缓解粮荒;向东吴供应“藤甲”(以藤蔓浸油制成,轻便且防水),用于水战。这些交易虽未见于正史,但从出土的交州简牍中,可发现“军粮转运”“甲胄交易”等记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