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26章 脑后反骨魏文长(第2页)

 两人的恩怨早在刘备时期就埋下。《蜀记》记载,某次议事,魏延与杨仪争执不下,魏延突然拔出佩刀,差点砍了杨仪的脑袋,多亏费祎及时抱住他的大腿:“魏将军息怒,杨长史糊涂!”从此两人成了“水火不容”的死对头。

 建兴十二年(234年),诸葛亮病逝五丈原,矛盾彻底爆发。《三国志》载,诸葛亮遗命“令延断后,姜维次之;若延或不从命,军便自发”。杨仪派费祎去探魏延口风,魏延却大喊:“丞相虽亡,吾自健在!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,吾自当率诸军击贼,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!”(《三国志》)

 最富戏剧性的是“烧绝栈道”事件。魏延得知杨仪率军撤退,竟抢先烧掉栈道,阻止杨仪回蜀。两人同时上表刘禅“告对方谋反”,刘禅问侍中董允、留府长史蒋琬:“谁反?”董允、蒋琬都担保杨仪,怀疑魏延(《三国志》)。这种“先入为主”的偏见,为魏延的悲剧埋下伏笔。

 四、马岱斩魏延:历史真相与民间演绎

 魏延与杨仪的军队在汉中对峙时,魏延部下得知真相,纷纷散去。《三国志》载,魏延“独与其子数人逃亡,奔汉中”,被马岱追上斩杀。但民间传说却精彩得多:

 - 《三国演义》版:魏延在阵前大喊“谁敢杀我”,连喊三声,被马岱从背后一刀斩落;

 - 《蜀祷杌》版:魏延逃亡时,路过一个叫“落魂桥”的地方,突然狂风大作,他抬头见桥上立着一块石碑,上面刻着“魏延死此”四字,吓得坠马被斩。

 更离奇的是《搜神记》中的记载:魏延死后,头颅滚到诸葛亮墓前,突然开口说:“丞相,某实无反心!”守墓士兵吓得半死,报告后主后,刘禅命人将魏延头颅厚葬,却在墓中发现一封血书,上面写着:“若延谋反,教灭三族;若延被诬,愿为厉鬼,杀杨仪以报!”

 杨仪的结局也充满讽刺。他回到成都后,觉得自己“讨逆有功”,理应接替诸葛亮,却只封了个中军师,没有实权。《三国志》载,他常常“怨愤形于声色,叹咤之音发于五内”,甚至对费祎说:“早知如此,当初就该率全军降魏!”最终被流放自杀,印证了魏延血书中的“厉鬼索命”传说。

 五、千年翻案:从“反贼”到“悲剧英雄”的认知转变

 魏延的“谋反”罪名,历来争议不断:

 1. 《三国志》的暧昧:陈寿既说魏延“不北降魏而南还者,但欲除杀仪等”,又定性为“叛逆”,态度模棱两可;

 2. 《魏略》的翻案:称是杨仪因私怨陷害魏延,魏延“本无反意,不战而走”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