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29章 理想主义者荀彧
建安十七年(212年),寿春城中的荀彧望着案头空食盒,指尖反复摩挲着盒盖上的鎏金云纹。窗外秋风卷着枯叶扑进书房,恍惚间,他又听见二十年前曹操那句“吾之子房也”。此刻盒中空空如也,恰如他被现实碾碎的匡汉理想。
一、择主:乱世中的理想主义抉择
熹平六年(177年),十八岁的荀彧在颍川老宅翻阅《春秋》,窗外蝉鸣正躁。族中长辈说他“有王佐之才”,却不知这评语背后藏着多少挣扎。彼时的东汉已如将倾大厦,宦官弄权,党锢之祸频起,就连荀彧这样的世家子弟,也在为未来忧虑。
初投袁绍时,荀彧并非不知其雄踞河北的实力。但当他目睹袁绍为立嗣之事与谋士争执,见其面对董卓威胁却迟疑不决,终于明白“外宽内忌,多谋少决”的主公,绝非能匡扶汉室之人。《曹瞒传》记载,荀彧离开邺城那日,特意绕远路避开官道,生怕被袁绍察觉。
投奔曹操时,两人的相遇更像一场双向奔赴。曹操执其手笑言“吾之子房”,既是对荀彧智谋的肯定,也是对其出身颍川士族的拉拢。而荀彧眼中的曹操,彼时还是那个敢献刀刺董、举义兵讨逆的汉室忠臣。
二、辅政:理想与现实的短暂蜜月
初到曹营,荀彧展现出惊人的战略眼光。兖州之乱时,曹操想弃城东进,荀彧拦住马头:“昔高祖保关中,光武据河内,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。将军以兖州为基,犹高祖之关中也。”这番话让曹操如梦初醒,转而坚守鄄城,最终反败为胜。
官渡之战堪称荀彧的高光时刻。当曹操粮草将尽,写信说要撤军,荀彧连夜回信:“情见势竭,必将有变,此用奇之时。”(《三国志》)他不仅预判了许攸叛逃,更在关键时刻稳住军心。据说曹操读完信,将信纸贴在胸口,绕着营帐疾走三圈,才下令继续坚守。